謹防禍從口出
原文知者不,者不知。(《老子·》)
大意聰明的人不夸夸其談,夸夸其談的人不聰明。
老子認為,夸夸其談的人不是聰明人,因為夸奪其談不僅顯示出自己的淺薄無知,更重要的還會招惹禍端。舌頭是人之利器,也是人之禍害。佛教《大方便佛報恩經》云:“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夫口舌者,毀身之斧,滅身之禍……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熾燃,能燒一世,惡口熾燃,燒無數世。猛火熾燃,燒世間財,惡口熾燃,燒圣七財。”人不論輩分,也不論大小,都是離不開與別人溝通的,而與別人溝通最方便,最直接的手段就是說話。如果在說話之前,未經考慮便口無遮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小則誤人誤事,大則誤國誤民。一旦事實既成,再欲圖補救,只怕也是悔之晚矣!
舌頭能幫你也能害你,所以,管不好自己的舌頭,就要面臨禍從口出的災難!有些人心里藏不住話,聽到什么,看到什么就愛四處傳播,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中國有句俗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許多是非往往是我們多嘴多舌造成的。當然,人長了嘴巴就是要說話的,但說話一定得看場合,看時機。如果說話不看場合,不講究方式方法,不分責任,不考慮結果,往往容易惹出是非和麻煩來。特別是青年人,社會閱歷少,經驗不足,愛說敢說,如果不注意控制,就更容易因話惹禍。這時不管你是有心還是無心,長期下去,最終害了你自己。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舌頭惹出的風波太多了。口不擇者屢見不鮮,自然與“嘴癢”好事不無關系。有很多人似乎只抱定一個看法:反正現在是論自由,沒人因為你說了什么叛逆的話而把你怎么樣了,既然活得不快活圖個嘴的快活那也是一種快活。于是有些人稍稍受點委屈,便大肆發泄對現實不滿情緒,甚至以極其污穢的語謾罵他人;于是有些人沒資深裝資深,知得某個腐敗分子東窗事發,便大不慚地發表議論;有些人酒未高便耍酒瘋,逢得飯館稍有不周便小題大做,拉開架勢就要關人家的張……這種類型的口無遮攔、撒潑耍賴不要太多,一次兩次就足以說明問題:你的生活觀是消極的,你的精神是頹廢的,你的意志是薄弱的。如果你不管好自己的那張嘴,誓與“快嘴”結下不解之緣,那你將注定永遠只能和“不滿”二字為伴,令人討厭!
不負責任的背后瞎說,毫無根據的懷疑猜測,不經調查的輕信亂傳,東拉西扯的閑雜語,都會給許多人造成痛苦和煩惱,給人世間增添許多是非和不幸。當然給別人帶來不幸的同時,往往最終自己也受到惡報。
“害人的舌頭比魔鬼還厲害……上帝仁慈為懷,特地在舌頭外面筑起一排牙齒,兩片嘴唇,好讓人們在開口講話之前多加考慮。”這是文學家的語,意思是說我們在說話之前要多加考慮,要負責任,不能出口傷人,損害別人。其實,為心聲,語受思想支配,反映一個人的品德。不負責任,胡說八道,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等等,都是不道德的。能管住自己的舌頭就是做人最大的成功之一。
楊修是曹操的主簿,他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是很有名的思維敏捷的官員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劉備親自打漢中,驚動了許昌,曹操也率領40萬大軍迎戰,曹劉兩軍在漢水一帶對峙。曹操屯兵日久,進退兩難。曹操吃飯時適逢廚師端來雞湯,見碗底有雞肋,有感于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人們便把這作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向別人說明“雞肋”之含義,還讓隨行軍士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惇也很信服,營中諸將紛紛打點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楊修造謠惑眾,擾亂軍心,便把楊修斬了。
后人有詩嘆楊修,其中有兩句是:“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這是很切中楊修之要害的。
曹操曾造成花園一所,曹操去觀看時,不置褒貶,只取筆在門上寫一“活”字。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興,但當知是楊修析其義后,心中頓生嫉意。又有一日,塞北送來酥餅一盒。曹操寫“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臺上。楊修入內看見,竟取來與眾人分食。曹操問他為何這樣?楊修答說,你明明寫“一人一口酥”嗎,我們豈敢違背你的命令?曹操雖然笑了,內心卻十分厭惡。曹操怕人暗殺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說,他好做殺人的夢,凡他睡著時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覺,把被子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給他蓋上,曹操一躍而起拔劍殺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來后,假意問誰人殺了近侍,大家告訴他實情,他痛哭一場,命厚葬之。因此眾人都以為曹操是夢中無意殺人。只有楊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毫無顧忌地向他人一語道破。凡此處種,皆是楊修的聰明犯了曹操的忌;楊修之死,死于他的聰明才智,更重要的是那張無遮攔的嘴。
楊修之死給我們留下了重要的啟示。,一致以激烈的措辭譴責、嘲笑拉氏的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