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了解世界的重要方法
原文不出戶,知天下;不牖,見天道。(《老子·》)
大意不走出門,就能夠推知天下的事理;不窺望窗外,就能夠了解自然界的運行規律。
過去視老子學說為神秘主義、唯心主義,所以認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牗,見天道”是在講有特異思維、特異功能的人。我們往往喜歡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其實老子的這句話譯成俗語便是“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用哲學術語來說便是“間接經驗也是認識的重要來源”。
“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說的是有科學知識的人,對于沒有親身經歷的某些事件,也能清楚地知道它們的原委。這個結論與“實踐出真知”的觀點似乎是矛盾的,但生活中又確實可以看到這樣的事例。三國時期,諸葛亮在隆中耕田,便知將來的三分天下;一個將軍運籌于帷幄之中,卻決勝于千里之外;即使我們沒有到過其他的國家,卻也了解一些國外的風土人情。我們怎樣去認識這些問題,解釋這些現象呢?
我們知道,認識來源于實踐,人們的認識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一方面通過自己的感官(眼、耳、鼻、舌、身)去接觸客觀世界,使客觀對象反映到自己頭腦中來;另一方面又不斷通過實踐促進事物內部發生變化,加速客觀事物的暴露過程,從而加深對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認識。總之,認識是從實踐中得到的。即使是某些難以進入的領域,比如遙遠的天體、深部的地層,人們不可能直接去接觸,也能通過各種儀器和探測手段去進行觀察和分析。因此,不經過對某一領域的實踐活動,對于這一領域的認識是不可能得到的。只有實踐才是認識的來源。
那么是不是我們所有的認識都必須經過自己親身的實踐活動,而別無其他的途徑呢?也就是說,要想了解天文學的某些知識,是不是必須親自去觀察天象;要想知道戰爭學的理論,是不是必須親自去打仗;要想學習世界地理,是不是必須親自去周游列國。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遇到許多無法解決的困難。我們知道,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要想事事都去直接經驗、親身經歷,那么本領再大的人也不會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人人都去進行自己的實踐而不能學習前人的經驗,那么整個人類的認識就無法發展。
所以,任何一個人的知識,除了親身經歷的那一部分外,更大的一部分則是通過書本、語交流或其他途徑獲得。特別是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多媒體可以讓我們對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事情如同身臨其境。至于得到前人或其他人的認識成果,這就是直接經驗同間接經驗的問題。直接經驗是通過親身實踐得到的知識,間接經驗是通過某種途徑得到的知識。當然,今天科技發展為我們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同樣對我們從信息海洋中“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也就是講他可以通過某種途徑得到一些來自間接經驗的知識。這種間接經驗雖然自己沒有經過實踐,但在他人卻是直接經驗。所以一個人獲得知識用不著事事都去親自經歷,他通過某種途徑得到的間接經驗,也會讓他變得博學多識。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