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自己主動適應環境
達爾文早就提出了“適者生存”的理念,這個理念告訴我們的就是社會周圍的環境并不會因為我們的不適應就發生變化,如果你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不適應中,而不懂得改變自己以適應周圍環境的話,你就會如那些已經滅絕的動物一樣被這個社會所淘汰,最后從社會中消失。
一個人的一生會經歷很多次的變故,會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只有那些能夠在不同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強大、聰明的人。俗話說的好,“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其實說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在不同的環境中,如果不懂得改變自我,不懂得人鄉隨俗,不懂得適應環境,將永遠只能活在過去的環境中,只能活在過去的陰影中,也就永遠不可能超越自我,超越他人,不可能將自己的潛力全部發揮出來。適應環境既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藝術,如果善于運用,即使在快速變遷的社會里,也可以求得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從我們呱呱墜地時,我們就開始不斷地調整自我去適應周圍的環境,為自己拉開人生的帷幕,讓自己在改變中適應周圍的環境,為自己點起人生的燈塔,為自己撐起人生的航帆。幼時,剛從母親的襁褓中出來,你就得學會改變自我,從喝牛奶一步步地轉變為吃米飯,從對世界的無知到一天天的學習去體會這個社會的美妙之處……如果說小時候的我們都可以那么輕易地做到調整自我去適應周圍的環境,那為什么當我們長大了,當我們成熟之后,反而沒有能力去做到“到什么山,就唱什么歌”呢為什么進了一個公司,我就要聽從他人的說法呢為什么就不可以堅持我自己的做法呢要知道時間地點已經發生變法,你曾經堅持執著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并不適應另一個環境,而如果你想要在自己的新崗位上有所作為,想讓他人看到你的優點,那你就必須先讓自己融人這個環境,先讓自己明白在這樣的環境中我應該怎樣做才可以讓自己的生存更有意義,才不至于因為換一個環境就被別人所淘汰。
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半島上,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物種——美洲鷹。它們長年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島嶼上,也一直與當地人和諧共存著。可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美洲鷹的價值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為了高額的利潤,當地人開始大規模地捕殺美洲鷹。一段時間之后,在不計后果的捕殺下,美洲鷹徹底絕跡了。當人們為這一物種的絕跡嘆息不已的時候,阿·史蒂文卻宣布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果:他在南美的安第斯山脈下的一個巖洞中找到了美洲鷹的蹤影。這一發現震驚了整個生物界,讓人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隨著探索的進一步加深,研究者們又產生了新的懷疑,一只成年的美洲鷹體重高達十八九公斤,雙翼展開能夠達到3米長,它們是怎樣生活在空隙僅0.15米的巖洞中的呢為此他們做了一個實驗:把美洲鷹放在一個用樹枝和鐵條做的小洞中,暗中觀察美洲鷹的活動。令人驚奇的是,在穿越小洞時,美洲鷹并沒有硬碰,而是把雙翼緊貼在肚皮上,而雙腳直伸到尾部,頭頸伸直,形成一條直線,順利地通過了小洞。顯而易見,它們在長期的巖洞生活中,練出了這樣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