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推陳出新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具有創新能力的人,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創新的觀念和意識,能否掌握創新的思維方法和運用創新的基本技法。
推陳出新也絕非一味求新求異,是要在牢固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識的基礎上,在已有的成就上逐步尋求更大的收獲,這才是創新的真正意義。
c久克蘭是專售巧克力的商人,他每到夏季便苦悶異常,因為巧克力變軟,甚至融化,銷售量急劇下降。他苦思冥想,制造了一種專供夏季消暑用的硬糖,造型上一改塊狀、片狀型,而壓制成小小的薄環。
1912年,他正式批量生產這種命名為“救生圈”的具有薄荷味的硬糖,頗受歡迎,至今不衰。
推陳出新不一定都是科學家、發明家的事,任何人都可以做,首要的是具有這種意識和觀念以及勇于嘗試的精神。
日本一位家庭主婦,將收縮薄膜覆蓋在曬衣竿上并澆上熱水。由于薄膜收縮,貼在曬衣竿上,于是變成了曬衣竿的塑料薄膜。這是20年前的一件價值100萬日元的發明。實踐告訴我們只有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否定自己已有的見解,才能生產出更新穎、富有創造性的知識產品,實現不斷的超越和發展。然而,知識本身只能是客體,它本身不會創造自己,人才是創新、開發、傳播和運用知識的主體。
人人都懂得創造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今天,科學技術不斷更新,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越加激烈,個人奮斗和集體思想同樣重要的社會里,創新更是取得成功、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經之路。
毫無疑問,我們正處在知識經濟這樣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亟須創造精神的時代。
知識經濟的首要特征就是創新性,創新是知識經濟的核心和靈魂。
對于個人來說,若要在經濟社會獲得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成功的人生,就必須培養和展現自己的創新素質,否則,將難以在激烈的競爭中凸顯自己的價值。創新,是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的最關鍵素質。
何謂創新就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或一無所有的情形下,創造出新的東西。創新需要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性格素質,一種精神狀態,一種綜合素質。
要推陳出新,絕不是把一切都扔掉,連一些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學識和經驗都通通拋棄,不加選擇地否定。要知道,經驗是我們生活、學習、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最實用的規律性的感覺,是做任何事都可以運用的原則性體驗。而有的知識,并不是短時間就能更新換代的,相反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引導人類進行創新的理論。
因此,在尋求突破時,拋棄的并非是一切已經存在的東西,而是有所選擇的否定那些逐漸僵化、生硬、陳腐、過時的觀念和道理,包括我們認為非常成功卻逐漸落伍,只能記載我們過去的輝煌的東西。
實際上,基本知識是我們創造的根本,是尋求突破的必經之路。如果一名運動員連運動規則都不懂,就整天想著如何向世界冠軍進發,這只能是一種妄想。同樣的,一名作家的作品在國內尚無人賞識、不被人傳頌,卻試圖去拿諾貝爾大獎,并且完全拋棄自己的風格去學習那些諾貝爾獎得主們的寫作手法,最后的結果也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