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肚里能撐船的真正意義
我們說,氣量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一種“宰相胸襟”,一種大將風度。
唐代婁師德,器量超人,當遇到無知的人指名辱罵時,就裝作沒有聽到。有人轉告他,他卻說:“恐怕是罵別人吧!”那人又說:“他明明喊你的名字罵!”他說:“天下難道沒有同姓同名的人。”有人還是不平,仍替他說話,他說:“他們罵我而你敘述,等于重罵我,我真不想勞動你來告訴我。”有一天入朝時,因身體肥胖行動緩慢,同行的人說他:“好似老農田舍翁!”婁師德笑著說:“我不當田舍翁,誰當呢?”
清代中期,軍機大臣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廷玉出面干預。這位軍機大臣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家書只為墻,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立即把墻主動退后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墻讓后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墻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要心懷坦蕩,寬容他人,就必須做到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諒就是彼此諒解,不計較個人恩怨。人都是有感情和尊嚴的,既需要他人的體諒,又有義務體諒他人。有了互相之間的諒解,就能清心降火,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保持平靜的心境和寬厚的品格。互讓,就是彼此謙讓,不計較個人名利得失。心底無私天地寬,淡泊名利,摒棄私心雜念,自覺做到以整體利益為重,把好處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相互之間的矛盾就容易化解;爭名于朝,爭利于市,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對個人得失斤斤計較,是難以與他人和睦相處的。互敬,就是彼此尊重,不計較我高你低。尊重別人是一種美德,“敬人者,人自敬之”,尊重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的好感和尊重。如果無視他人的存在,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不會有知心朋友。互愛,就是彼此關心,不計較品格氣質的差異,愛能包容大千世界,使千差萬別、迥然不同的人和諧地融為一個整體;愛能融化隔膜的堅冰、抹去尊卑的界限,使人們變得親密無間;愛能化解矛盾芥蒂,消除猜疑、嫉妒和憎恨,使人間變得更加美好。
能否擁有雅量,關鍵靠三點:一是平等的待人態度。不自認為高人一等,保持一顆寬恕心態,平視他人,尊重他人;二是寬闊的胸襟。心胸坦蕩,虛懷若谷,聞過則喜,有錯就改;三是寬容的美德。能夠仁厚待人,容人之過,“宰相肚里能撐船”,而不是斤斤計較,睚眥必報。由此看來,在雅量的背后,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個人的素養和品行。如今的一些人之所以難有雅量,除了外部環境的影響外,更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在于以上幾個方面的修煉不到家,素養與品行上尚欠火候吧。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