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板著面孔說話
人際交往中,與別人談話,無論雙方意見或說法是否一致,都不能板著面孔說話。首先這是對雙方交談的一種不尊重,其次也會招致對方的反感,最后此次談話也只能是不歡而散。
我們與人交往、談話無非有兩種人:一種是早已熟悉的人,如親人、朋友和同事;一種是陌生人。和熟悉的人談話板著面孔,或許還可以得到理解和諒解。和陌生人談話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談話的結果,只有給人家一個好印象,才能順利交談,發展友誼,取得交際的成功。
從前,有個年輕人騎馬趕路,累了想找一家客店休息,遇到一位老農,他在馬上喊:“喂,老頭兒,這有旅店嗎?還有多遠?”老農說:“無禮!”“五里?”他快馬加鞭跑去,跑了十幾里,也不見人煙,心中納悶,猛然醒悟過來,撥轉馬頭又往回趕。見到那位老農,急忙下馬,誠懇道歉說:“老伯,請你原諒,我剛才太沒禮貌了。您能告訴我,哪兒有旅店嗎?”老農笑說:“年輕人,知錯改錯就好,你已經錯過旅店,我也不讓你白跑,如不嫌棄,今晚就到我家住吧!”年輕人滿心歡喜地跟老農走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談情態會引起對方不同的感應和對待。這類的例子很多,每個人都會碰上。
俗話說“人都是有感情的動物”,你尊重別人,熱情待人,誰會駁你的面子呢?
斯諾的夫人韋爾斯也是一個記者,她第一次采訪毛澤東時先熱情洋溢地拿出一張斯諾拍的照片,有了這張窯洞前毛澤東的照片,一下子拉近了她和毛澤東的距離,陌生感化為烏有,談得十分親切、隨便和融洽。韋爾斯在西安采訪王震時,一見面她就微笑著說:“我記得咱們倆是同年的。當年我在延安時是28歲,現在已經72歲了。你是不是也是72歲呢?”王震一聽,頓時笑了,直爽地回答了她的問題。于是倆人像兩個“老熟人”在拉家常一樣,采訪得以順利進行。
我們每個人與人交談一定要開朗、熱情、生動,因為人不是受到什么強迫才接近誰、喜歡誰;也不是由于什么人出類拔萃、有成就、有名氣,才去接近、喜歡這個人。親切的話語,溫暖的微笑,一下子拉近了心理的距離。即使大人物,只要他善于交往、談話,也必然如此。相反,冷冰冰整天板著個面孔,無論對什么人都是無益的。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