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一點寒暄的語技巧
輕松得體的寒暄可以有效地緩和交流的隔閡感,迅速調動起交流雙方的熱情。
寒暄又叫打招呼,是人與人建立語交流的方法之一,是交談的潤滑劑,它能使朋友在某種場合心領意會,讓不相識的人相互認識,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把單調的氣氛活躍起來,為雙方進一步攀談架設友誼的橋梁。
1984年9月,中國與英國關于香港問題的第22輪會談在釣魚臺國賓館開始了。
中方代表周南和英方代表伊文思相遇并寒暄起來。
周南說:“現在已經是秋天了,我記得大使先生是春天前來的,那么就經歷了三個季節了:春天、夏天、秋天——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啊!”
這是發生在中英關系史上的一次重要談判,時間是1984年秋季——達成協議的關鍵時刻。內容是我國對香港主權的收復問題。
周南在這次輕松的寒暄中,運用暗示、雙關的手法,巧妙利用交際的時令特征,即秋天的特點及其象征意義——成熟與收獲,將我方誠懇的態度和希望以及堅定的決心,含蓄委婉地表達了出來。
這種寒暄意味深長,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和靈活的策略性,無窮之意盡在外。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寒暄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幾種:
路遇式寒暄。就是在路途上或一些公共場所里遇到熟人,順便打個招呼。一種是對經常見面的熟人,握握手,說上句“你好”“上班去呀”,在路上騎車相遇,相互點點頭,微笑一下,擺擺手,不用下車,擦肩而過。另一種是在路上遇到較長時間沒有見面的熟人,這時不可以點頭再過,要停下來,多說幾句。如有急事要辦,則要與對方說清楚再離開,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常識。
會晤前的寒暄。如約見了面,或客人來了后,在交談正題之前的問候。一種是常見的也是最起碼的問候方式,如“您好”“請進”“請坐”等。另一種是特殊情況的問候方式,如對病人、老人、師長、好友,或是遇到大病初愈、長途旅行、身遭不幸等情況,寒暄問候則要格外體貼入微,暖人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