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了一會兒,教室的一角有人答道:“1945年,杜魯門總統說的。”
1945年,杜魯門總統對日作戰宣,可說是美國人的精神原子彈。而教室里冒出的這句話,只能是笑的“原子彈”。妙的是,那位學生引用得那么貼切、合時。
失,是容易被人諒解的,因為有很多是出于無意的。正所謂“馬有漏蹄,人有失。”在日常交談中,難免說滑了嘴,出現了紕漏而使自己陷入窘境。
有一個人在一次會議上和一位要人談話,為了想使談話活潑輕松,于是很隨意地說道:“看那一位穿圓點花衣服的女人,看到她我就反胃!”
沒想到對方這樣說:“那是我的太太。”
可想而知,當時我的朋友聽到這話時的處境是多么無地自容。
這也難怪,這樣的窘境總是特別地難以補救,但并不是所有的困境都是這樣。
果戈理有一句話:“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獲勝。”如果說,我們在遇到尷尬的局面時都是心慌意亂,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的話,在這種特殊的場合下自然會窮于應付。這時,我們不妨來個將錯就錯。
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機巧善辯,機智過人。有一次,乾隆想開個玩笑為難紀曉嵐,便問他:“紀愛卿,忠孝怎么解釋?”
紀曉嵐答:“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為忠。”
乾隆立即說:“我以君的身份命你現在去死!”
“這……”紀曉嵐沒料到他竟然會這么說,“臣領旨!”
“你打算怎樣死?”
“跳河。”
“好,去吧!”
但紀曉嵐走了一會兒,又跑回來了。乾隆問:“紀愛卿,你怎么沒死?”
紀曉嵐答:“碰到了屈原,他不讓我死。”
“此話怎講?”
“我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大夫從水里出來,拍著我的肩膀說:‘曉嵐,這就不對了,想當年楚王是昏君,我不得不死。你應該先問問當今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是,你再死也不遲啊!’”
就憑這一句,不僅抑制了皇帝的“圣旨”,也化解了困境。一場尷尬就在輕松幽默中消失。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