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將軍的名號很多,按照封號來說,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按照官職來說,有上將軍、大將軍、前后左右將軍等;按照綽號來說,有斷頭將軍、鐵血將軍等。然而東漢開國皇帝漢光武帝劉秀麾下的馮異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名號——“大樹將軍”。
原來,馮異為人謙虛退讓,遇事隱忍,雖然功勛卓著卻從不居功自傲。他每每在路中遇到諸將,不論官職高低、戰功大小,皆驅車讓路。劉秀帶領眾將軍行軍打仗時,每次戰斗結束后,將領們總是坐在一起,高談闊論,論功談賞。而馮異則常常獨自避坐大樹之下,靜靜地思考著戰斗的經驗得失,久而久之,將士們看到他獨特的風格和淡泊名利的態度,便戲稱他為“大樹將軍”。攻破王朗后,劉秀整編部隊,把投降的將士分給諸將軍,結果眾軍士紛紛表示愿意歸屬“大樹將軍”,劉秀因此對他更為欣賞,屢屢委以重用。
馮異之所以能夠長期得到重用,善始善終,就在于他居功而不自傲,有一個正確的名利觀。
一個人要有正確的名利觀,就要有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如果心中沒有遠大的目標,勢必只會看重眼前的蠅頭小利。縱覽古今中外無數英雄偉人的精神境界,不難發現,只有視事業重如山,才能做到看名利淡如水。另外,還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欲望。正所謂:“人到無求品自高。”名利本身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環境下,金錢、名利對人的誘惑就會愈加強烈。如果抵御不了這種誘惑,就有可能走上不歸路。
總之,對名利的不同認識和選擇,是衡量一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先進與落后的重要標尺。名利觀,實質上是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反映。正當地追求名利,沒有錯,在遵法守紀的前提下獲取名利,值得鼓勵。但凡事過猶不及,倘若整日想著追名逐利,甚至不擇手段去獲取,名利就變成了名韁利鎖,不僅會使人道德淪喪,還可能把人拖向罪惡的深淵。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