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診斷教育:學生的慧眼和社會學手術刀
楊東平
看慣了教育學科的論文,看到鄭也夫教授指導下的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本科生的教育調查,不由得眼睛一亮,心生驚異。這些稚嫩的學術新手,訓練有素地操弄著社會學的手術刀,從一個個很小的切口入手,對教育切片取樣、掃描透視。基于社會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以敘事、描述為主,加以歸納和分析,幾十篇論文如同對教育病的一張張彩超和ct,不動聲色而深刻入微,呈現出清晰的病理,時有令人觸目驚心的發現。
中國的教育病由來已久,甚至對教育的憤怒和批判都已經過時。盡管如此,并不能認為“是什么”的問題已經不是問題,確定真問題就成為有價值的研究的一個基本前提。這一冊調查的諸多選題都在人所共知之外見人所未見,令人耳目一新。例如:示范性高中的進入,競賽班學生的高中生涯,本科畢業生被就業,大學生入伍的收益風險,軍事化的初中生活,一個高中生早戀的故事,一所鄉村學校的迎檢過程,政治課在北大,奧數行業中的北大人等等,都不是從大而無當的國家話語、政策宣示中產生的,而是來自活生生的日常生活,來自一種率真清澈的學生之眼。
與之相連的,是自下而上的底層視角。如同趴在地上取景那樣,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絕大多數調查是對在校學生的采訪,這不僅是一種便捷的途徑,同齡人之間的采訪,學生采訪學生,更容易獲得外人難以獲知的真實。這使得這些研究具有不一樣的深度和感染力,不止得到一些真知灼見,而且有觸手可及的質感和溫度,令人感受到在冷靜的記錄背后那些掙扎的鮮活生命,這是特別難能可貴的。
例如,對于那些制造著高考神話的超級中學,作者揭示了它精確到每一分鐘的教學管理,34分下課,38分下課之類。還有這樣的細節:有的學生睡覺不脫衣服,因為早上沒有時間疊被子。高中三年沒有脫過衣服睡覺的學生居然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