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卷調查概況
本次問卷調查以40位應屆生為對象,其中36名男生4名女生。40人中13名學生保送內地高校,2名學生獲得了保送資格但自動放棄轉而參加高考,2名學生進入新加坡國立大學預科班(未參加高考),23名學生未獲得保送資格只好參加高考。筆者回收到了34份問卷,31男3女,其中包括放棄保送資格參加高考的2人、去新國立的2人,其余有10人保送內地高校,20人未獲保送資格參加了高考。我們下面的分析在這34人中展開。
對回收數據主要采用描述統計分析,以此展現這個班“競賽生”的個人情況、家庭背景、競賽學習動機、競賽學習過程、競賽結果、保送結果、目前學習情況(大學)的總體概況。下面將一一介紹:
1
個人情況及家庭背景
這34名學生中有26名是非農戶口,8名農村戶口,大多來自城鎮。他們的家庭年收入分布如下:
表1家庭年收入分布
家庭年收入
頻數
頻率
10
000元及以下
2
59
10
001元~50
000元
15
441
50
001元~100
000元
10
294
100
001元~150
000元
3
88
150
000元及以上
4
118
總計
34
1000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發現,這群學生的家庭年收入集中在1萬到10萬元這個區間,大多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學生們父母的文化程度也多屬中等偏低水平。
表2
父親的文化程度
父親的文化程度
頻數
頻率
識字很少或不識字
0
00
小學
1
29
初中
5
147
高中(或中專)
8
235
大學專科
11
324
大學本科
9
265
研究生及以上
1
29
總計
34
1000
由此表數據可見,父親的文化程度多數集中在高中、大專、本科的范圍內。
表3
母親的文化程度
母親的文化程度
頻數
頻率
識字很少或不識字
0
00
小學
1
29
初中
9
265
高中(或中專)
13
382
大學專科
7
206
大學本科
4
118
研究生及以上
1
29
總計
34
1000
再看母親的文化程度,整體上比父親的稍低一點,多數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專的范圍內。
競賽對學生的父母一輩來說是十分稀罕的,34人中無1人的父母曾經親身參與過競賽學習,那么隨著競賽培訓越來越“時髦”,他們會希望自己的子女參加嗎?
表4
父母是否希望你參加競賽學習
父母是否希望你參加競賽學習
頻數
頻率
非常不希望
0
00
不希望
1
29
無所謂
21
618
希望
10
294
非常希望
2
59
總計
34
1000
調查發現,有三分之二的父母對自己孩子是否參加競賽學習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剩下的有近三分之一的父母還是希望孩子去參加的,但也只有極少數表現出強烈的期望。說明總體而,在競賽學習上,學生們的父母并沒有給孩子施加太大壓力。
另外筆者還調查了學生們在高中之前是否參加過競賽學習,具體情況如下:
表5
高中之前是否參加過競賽學習
高中之前是否參加過競賽學習
頻數
頻率
完全沒有
2
59
只有初中參加過
6
176
小學到初中都參加過
22
647
小學學過奧數但初中沒參加
4
118
總計
34
1000
由表可知,34人中有22人是小學到初中都參加過競賽學習,完全沒參加過的只有兩人,可見競賽學習存在著較大的慣性,對大多數“競賽生”來說參加競賽學習似乎挺順理成章。
2
競賽學習動機
競賽學習需要時間、智力、精力的較大投入,如果苦盡甘來,拿到省一等獎或更高榮譽,便可有保送或加分資格;但如果功敗垂成,就仍要靠高考來決定未來,而且是去跟沒有勻出時間學競賽的人競爭。數理化的競賽考試時間是在每年的九十月份(生物是五六月份),一般人等到學有所成、有獲獎實力之時大多已是高三上學期(生物是高二下學期),而且在此之前的沖刺使得高考學習幾乎停頓。如果沖刺成功自不必說,但若失敗就只剩下半年多的時間重新去復習高考了,這可謂是風險巨大的賭博。
但選擇參加競賽學習的理由因人而異,有些學生沒想太多就報名了,有些學生則是考慮多種因素權衡利弊后做的決定。促使他們做出選擇的因素很多,筆者想知道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表6
最初選擇參加競賽學習的最主要原因
你最初選擇參加競賽學習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