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報考北大的師生博弈
    胡榮琴(北京大學2011級社會學系研究生)
    一、背景
    每年河南省的復讀生人數約占近百萬高考大軍的13,國家教育部“公辦學校禁止舉辦復讀班”的禁令在很多地方成為一紙空文。2007年8月初,教育部部長周濟明確提出,2008年起全國所有公辦高中禁止辦復讀班、招收高三復讀生。他指出公辦高中辦復讀班,是利用國家資源收費,不利于教育公平。筆者的高中母校學校在2008年之后,仍然大肆招收復讀生。學校是河南省首批命名的50所“河南省省級示范性高中”之一,是“全縣唯一一所具有招收復讀生資格的學校”。目前學校有復讀班36個,其中新校區4000多名在校生中,復讀生就占了一半,差不多是高三應屆生總數的一倍。2011年學校本科進線2798人,其中復讀生本科進線率達896,應屆生本科進線率達706。復讀生近三年本科進線率均超過885。
    每年高考后,縣教體局都會下紅頭文件幫助學校招復讀生,限制或者禁止其他高中招收;學校也會給班主任下任務或者提前做應屆生的復讀工作,合力提高學校的升學率。學校作為一所收費高、班額大、師資強、生源好、品牌認知度高的省級示范性高中,由于通過違規招收復讀生而為學校生財,近兩年來已在網上引起不少爭議。學校招收復讀生也是在地方政府和學校、學校和老師之間進行博弈的背景下進行的。
    地方政府是高中教育投資的主體,通過公共財政來實現教育資源的配置。地方政府和高中之間的博弈屬于不完全信息博弈,地方政府如何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就成為博弈均衡結果的關鍵問題。[22]高中學校在教育資源配置中雖然處于被動地位,但是不同類型的學校也通過提高名牌大學的錄取人數、重點大學的升學率來爭取地方政府的財政或政策支持。
    在招收復讀生方面,假設地方政府的策略選擇分為服從國家政策與違反國家政策,高中的策略分為正當競爭與不正當競爭。如果地方政府服從教育部的復讀禁令政策,那么大批復讀生涌向民辦學校,而民辦學校師資力量較差,升學率不如公辦學校,不利于提高地方政府政績。如果地方政府違反國家政策,幫助公辦學校招生,則能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地方政府與學校之間的博弈屬于合作博弈,地方政府謀劃與學校共同實現利益最大化。每年高考后,教體局下紅頭文件幫助學校招復讀生,優秀復讀生源涌向學校。學校依據地方政府提供的政策優勢,違規招收復讀生,擴大生源,不正當競爭爭取教育資源,令同縣的另一所重點高中望塵莫及。
    在地方政府的保護下,學校無視國家規定,以建立分校(新校區)之名大張旗鼓開辦復讀班。學校校長由縣教體局副局長兼任,分校校長名義上由開發商擔任,實際由縣教體局指派,由原學校副校長擔任。學校2011年招收復讀生時明碼標價,“一本免費,二本三本交800。[23]文科459至445分、理科454至440分交費1500元;分數線文科445、理科440以下,除交費1500元外,每少1分加60元,收費不超過7500元。”在高額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分校從一開始就是總校的“連體兄弟”,在教學管理、教師任課、財務管理、招生及學生管理,甚至校園及教-->>學基本設施、設備等各方面,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利益的驅使下,地方政府擔當起學校保護傘的角色,最大限度地吸納本縣及外縣的優秀復讀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