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討論和分析
經過調查,筆者認為此次改革應該算得上是在現行體制下較為徹底的一次嘗試。雖然最后到了高三為了高考應試教育難以避免,但畢竟還是將高一高二兩年做了巨大的調整,也算是一種妥協式的改變:既然學生依然要備戰高考,那就集中放在最后一年,前面兩年主要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作為改革的設計和推行者,校長采取了絕對的強制方式,又結合學校自身的條件:不錯的硬件設施、中上等的生源和相對不錯的師資,這種改革才能夠開展下去。但正如一位老師在采訪中所,這種改革雖然新穎,也吸引了很多外校來參觀,但能夠下定決心去嘗試的畢竟是極少數,大多數學校不愿意冒這個險,也不一定具備足夠的條件和能力。
就改革本身而,在推行過程中,不論是好是壞,學生和老師都在逐漸適應,絕大多數對改革的理念是贊同的,但就各種具體措施有保留意見。筆者認為,作為學生而最大的挑戰是對自覺性和獨立自主性的考驗,而對老師而,則是教學方式的調整。在開展了兩年的改革后,我們看到的初步成效是:學生的高中生活更加精彩了,心情更放松了,知識面拓寬了且自主支配的時間更充裕了。但與此相對的是,部分不夠自覺的學生的沉淪以及應試能力的下降。改革的第一屆高二的學生已經畢業,高考排名有明顯下滑,顯然是與改革分不開的,但由于那屆的情況比較特殊,屬于中間穿插了一年改革,且當時很多措施都沒有完善,因此不能就以此認定改革就一定導致高考成績的下降。要想進一步分析,仍需等待現高三的這一批學生畢業,才能對改革成果作出相對客觀的初步評價。但改革畢竟離不開社會的整體大環境,而不論改革成功與否,總要有人去邁出第一步。它的價值就在于其嘗試性,為后面的人提供經驗和教訓,同時也不失為當今教育體系的一次勇敢地突破。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