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際比較: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幼兒園
中國的教育體制歷來因其在各個教育階段扼殺學生創造力等問題而受到詬病,那么,在幼兒園階段就要背起沉重的學習負擔是否也是中國幼兒特殊的不幸遭遇呢?筆者好奇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的幼兒園里在發生著什么?他們的幼兒是否就能無憂無慮的自由成長呢?
至少在德國和日本,筆者的擔憂似乎是多余的。
德國提倡的幼兒教育口號是“培養一個完整的人”,其托幼機構以幼兒園為主體,兼有學前班、托兒所、“白天的母親”、“林間幼兒園”等多種形式。[60]德國的幼兒園有幾個鮮明的特色,第一,所有的幼稚園都采取混齡編班,幼兒可以在類似家庭中有兄弟姐妹的環境下學習必要的禮讓及如何處理沖突。德國幼稚園不以認知教育為主要的教育目標,所以混齡編班不至于影響課程的安排。第二,大部分的幼稚園只提供半天班。德國幼教界非常強調親子教育,并認為它是無法通過幼稚園教育來取代的。基于這個考慮,幼稚園盡量只提供半天班,只有少數的幼稚園提供全天班。原則上只有來自單親家庭及雙親均為大學生的幼兒才能進入全天班。一般家中有0~3歲幼兒的父親或母親可以向所屬工作單位申請長達3年的教育假,而政府在此段時間內每月發給父母教育津貼。有3~6歲幼兒的家庭通常父母親中會有一方只上半天班。第三,強調從游戲中學習,不進行分科教學。幼兒不被要求在進入小學之前得會寫字母、認字及算簡單的加減法。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對孩子們來講最重要的是玩,通過玩來教他們,老師只是一個觀察者、幫助者,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天性,德國托幼機構是以小組和個別活動為主的。至于進行什么活動,由幼兒自己決定,可以畫畫、聽故事,可以去娃娃家,也可以到戶外玩。[61]
在日本幼兒園,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早已不是一種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幼兒的生活方式。所謂“日本是孩子的天堂”的說法,或許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而的。日本幼兒園、保育園的一日生活安排,入園時間大多為上午8:00~8:30(或9:00),幼兒自入園至10:00或10:30均為自由活動、游戲,可以在室內或戶外玩。幼兒園、保育園的教育活動有兩大組織形式,即集體活動與自由活動,幼兒自由游戲與集體活動(包括生活環節)的時間之比一般為3∶1。以半日教育為主的幼兒園的孩子,每天在園大約有3個小時可以在大自然中進行自發自主的游戲,盡情玩耍。保育園實施全日教育,孩子的游戲時間更長。集體活動也是以游戲為主,如唱歌、音樂律動以及繪畫、手工制作等。日本幼兒園中正規的教師組織的知識性教學極少見。日本幼兒園通常有較好的自然環境,有濃郁的樹蔭,有的就掩映在小樹林、草叢中。游戲環境材料簡易、樸實、自然,室內購買的現成玩具有限,且大多很簡單,如拼板、積木、絨毛玩具、折紙材料等;戶外設施則較為多樣,有大型運動器械,如秋千、單杠、滑梯、攀登架、跳馬、爬網、平衡木、聯合運動器械等,小型運動用品有球、圈、繩、沙袋;傳統玩具如陀螺等常能見到;沙箱、沙池及玩水設施的設置很普遍。游戲中幼兒自主自由,活動類型不是由教師硬性安排的,而是由幼兒自己選擇的:玩什么、怎么玩均由他們自己做主。幼兒在游戲中無拘無束,盡情玩耍。教師也與班上孩子們一起玩。[62]
美國幼兒園的情況則與筆者的設想有很大不同。多年來,筆者接觸的媒體都把美國的小學教育描繪成自由快樂、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成功教育模式,因此認為幼兒園教育一定更加輕松快樂。但是,一份來自美國非政府組織“童年聯盟”(alliance
for
childhood)和幾所大學的合作研究報告指出,至報告發表之時(2009年)的10年至20年間,美國的公立幼兒園正在經歷著一場深刻的危機。“童年聯盟”這一組織旨在促進和兒童健康發展相關的各項政策和實踐,目前主要工作是爭取自主玩耍時光在幼兒園的恢復。筆者在這個組織的網站上找到了70多頁的研究報告全文,從報告看來,美國的幼兒園小朋友也在承受著學習任務的重壓。與中國教育部對超前教育明確的否定表態不同,美國幼兒園中的“超前教育”恰恰是由政府政策主導的。美國政府教育部門官員認為,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能夠更早地受到家庭熏陶學習文化知識,而下層階級的子女則沒有這種機會,這相當于不公。出于這種考慮,政府啟動了“一個都不能落后”項目(no
children
left
behd
and
rea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