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古代只要把四書五經背熟了就能考上狀元,為什么大多數人連個秀才都考不中呢
一位身居職場的網友發帖回復∶這就相當于你背了一句詩“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你以為的考題∶白毛?綠水,紅掌?清波。
實際上的考題∶唐朝詩人駱賓王曾有一篇《詠鵝》,提到了“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請以“綠水之上,才能養育白色天鵝”為題,寫一篇3000字的文章,論述地方文化和培養人才的關系,要求字跡工整,論點清晰。
并且以上該考題還僅僅只是相當于古代鄉試的考題。
而會試,殿試的考題只會大幅度的往上遞增
“古代只是科研能力不行與生產力低下,不代表和我們不是一個品種,內卷起來過目不忘都只是最最最基礎的技能,要知道那個時代,沒電話,沒汽車,沒飛機的情況下,你要治理現在地圖上一個縣城級別的區域,沒點頭腦路都不知道怎么走,人口都不知道怎么普查[doge]”
“鄉間有諺語,“絲瓜藤,肉豆須,分不清。”意思是絲瓜的藤蔓與肉豆的藤須一旦糾纏在一起,是很難分開的。
有個小孩想分辨兩者的不同,結果把自家庭院里絲瓜肉豆的那些糾結錯綜的莖葉都扯斷了。
父親看了好笑,就說:“種它們是挑來吃的,不是用來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顧他們長大,摘下瓜和豆來吃就好了”
要求:1、選準角度,確定立意;2、自擬題目;3、除詩歌外,文體不限;4、問題特征鮮明。”
“《雍正王朝》里不是有嗎?雍正出的考題是“義者,利之和也”、“子所不語”、“日月能得天久照”。――我估計大部分人都跟我一樣連出處、含義都不知道,還談何解析和表達自己的見解啊。[do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