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311京西稻(三合一,求票)
1959年8月9日,星期天,晴。
今天是唐家種白菜的日子,張桂芳知道外面什么情形,打算將院子里全部種上白菜,但被唐植桐阻止了。
盡管現在種蔥有些晚了,但唐植桐還是建議種些蔥。
蔥這玩意,不敢說是調味品之首,但想要做菜香,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蔥。
也許有人會說,蔥這東西用的少,一顆就能用好幾次,買點就是了,然而實際情況卻是明年很難買到。
夏秋是蔬菜集中上市的季節,現下蔬菜雖說比去年難買,但至少還是能買到的。
等到今年冬天白菜上市的時候,短缺一下子就會凸顯出來,然后白菜會一躍成為二類物資。
隨著各地秋收、秋種的情況傳進京,農產品短缺已成定局,相關部門緊接著就會把其他蔬菜也列為二類物資。
蔥、姜、蒜也是蔬菜中的幾種,屬于管制行列,相關票據順理成章的出場了。
這里面最主要的是菜票,是居民購買蔬菜的憑證,但菜票買不到蔥,想買蔥、姜、蒜得有“蔥票”,但蔥票比菜票還要稀有,是街道用來重點照顧基層革命軍烈屬的。
有時出現憑票也無菜可買的情況,但仍可持票買到腌菜或咸菜,這個咱到時候再說。
說回種白菜。
種秋白菜的最佳時節是秋分前后的三五天,頂天也就十來天的工夫。
種白菜并不難,唐植桐昨天已經把院子里的地平整了,今天刨坑、埋土、澆水即可。
“每個坑里放三個白菜種,別多,也別少。等發出芽來要間苗,咱還能吃一頓小白菜。”由于小王同學不讓婆婆下場干活,張桂芳樂呵呵的搬個馬扎坐在旁邊,看著兒媳帶著倆閨女點種。
“好嘞,媽。鳳芝你負責往坑里放種子,一定要放在坑的最下面,鳳珍負責跟在后面埋土,我負責澆水。”小王同學把兩個小姑子安排的明明白白,她倆都是輕活,自己拎著水桶澆水算是這里面最重的了。
唐植桐則樂呵呵的聽著,不緊不慢的刨坑。
去年的時候,上面提出了一項農業管理方法:土、肥、水、種、密、保、管、工。
意圖是好的,但在執行層面上出了問題,本意是往左輕打方向盤,結果被人一把打到了底……
不少地方都重肥、大密度種植,唐植桐沒走極端,還是按照科學的法子來,刨坑時留意了一下深度,大概有10厘米的樣子,還有行距、株距,行距以20厘米為佳,株距以15厘米為宜。
唐植桐加入組織后,有權限看到了一些內部資料,今年4月29日有一封信,內容簡單明了,能撥開一絲絲迷霧。
誰是誰非,唐植桐不敢去說,還是專心過好自己的日子最為緊要。
唐植桐干活麻利,沒費多少功夫就把院子里的坑刨好了,接下來,唐植桐又在留出的蔥地里,把蔥給種好。
干完這一切,小王同學和鳳珍、鳳芝還沒有種完白菜。
唐植桐不催,也不摻和,洗把手,進屋準備做午飯。
大魚大肉就甭想了,唐植桐暫時也不敢拿出來,今兒就簡單吃一點素的,西紅柿炒雞蛋。
米飯是與西紅柿炒雞蛋的靈魂搭檔,不二之選。
在做菜之前,先把米飯放高壓鍋里燜上,淘米的時候唐植桐從空間里薅出一把京西稻偷偷摻里面。
京西稻的歷史不算悠久,但絕對是農作物培養上最用心的一個品種。
京西稻其實是個早熟品種,早在康麻子時就是農歷六月中旬收割,而其他品種都得過了白露才成熟(參考資料《幾暇格物編?御稻米》)。
康麻子祖孫三代都很關心自己的口糧。
康麻子開了個頭,在豐澤園開辟了幾畝水田,種稻觀察,選育出了一種80多天成熟的早熟稻種,這就是京西稻的雛形。
雍老四甚至親自下場耕種,還讓畫師作畫留念,不是一幅畫,而是一套,23張耕種圖,23張紡織圖。
(附圖,您能在圖中找到老四嗎?)
蓋章狂魔上位,沒有他爹下地的雅興,但依舊很關心京西稻的培育,下江南的時候從當地帶回了新品種“紫金箍”,定型流傳至今。
除了新品種,這位一輩子寫了兩萬多首打油詩的詩人,還寫了好幾首關于京西稻的詩:
疑是山村是水鄉,禾苗低亞稻苗黃。綠楊十里蟬聲沸,颯爽風中粥香。
誰知村北一川景,卻似江南三月春。
十里稻畦秋早熟,分明畫里小江南。
紫金箍是個很特別的品種,稻芒顏色紫紅而且比較長,可以有效防止鳥啄食,即便這樣,產量也不高,畝產只有300來斤的樣子。
慈禧咽氣之前,就很愛吃京西稻。
時間一晃而過,1954年,京西稻被統一收購,并上調到專門的倉庫保管。
起初的本意是供外來友好人士食用,后來范圍就擴大了那么一丟丟(資料來源于百科“京西稻”詞條)。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在任何時期都是一件非常諷刺的事情。
上面給種植京西稻的村民留了一部分余量,種植的村民每人每年能分到5斤的大米口糧,并留下明年的糧種。
唐植桐空間里的京西稻和稻種都是從這部分余量里面來的。
京西稻的身份又重新煥發光芒,為了質量穩定,就勢必會統一種植、統一新技術、統一品種。
但剛開始嘛,沒人敢一下子一刀切,新品種需要試種、篩選,所以才會在58年還有紫金箍的老品種存在。
像什么越富、秋光、上香1號等等,都是六十年代以后定型的品種。
不能說這些品種不好,畢竟好山、好水、好田,種出來的都不會太差,但唐植桐仍想著自己存一些老品種,等以后能承包了,自己整上那么一片地,給全家食用。
產量多少無所謂,就為了體驗、批判康、雍、乾祖孫三代這一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批判!
由于用高壓鍋的緣故,米飯熟的比較快,很快香味就從泄氣口溢了出來。
盡管有高壓鍋鎖味,但香氣還是吸引來了外面的姑嫂三人。
“哥,你做的什么呀,怎么這么香!”鳳芝沖進屋,嗅嗅鼻子,問道。
“你猜?”唐植桐沒有告訴鳳芝,而是看向王靜文。
“是京西稻?”王靜文對這種味道記憶猶新,試探的問道。
“還得冒。∧闋約核擔猩妒悄忝懷怨模俊碧浦餐└⊥跬鵒舜竽粗浮
“討厭!哪來的?”小王同學沒有生氣,同樣嗅一嗅,問道。
“在那邊培訓的時候,外出散步,看到有人賣,就買了一點。”唐植桐順口胡謅,種植區域就在頤和園附近,這么說倒也能交代的過去。
昨晚夫妻倆剛溝通好,小王同學白愣了一眼唐植桐,沒有再說什么。
唐植桐嘿嘿一笑,這事就算糊弄過去了,也算是一個好的開始,畢竟隨著供應越來越緊張,自己帶回來的東西會越來越多,讓小王同學這么慢慢適應,不是一件壞事。
唐植桐看過一些京西稻的資料,都是當事人口述的那種。
京西稻香味特別濃,煮一鍋飯,整條街都能聞見,還具有顆粒分明的特性,民間稱其為“三伸腰”。
即京西稻做出來的米飯,涼三回熱三回,和新做出來的一樣。
還有一種幾十年后宣傳中的說法,叫“七蒸七曬,色澤如初”。
無論哪一種,都表明了京西稻不同于普通大米的特性。
京西稻對于普通百姓來說,非常珍貴,哪怕是種植的農民,也輕易吃不上。
每年只有春節、五一、八一這三個重大節日才在全家的飯桌上出現,每個人都能嘗嘗。
為了多吃一回京西稻,當地稻農還會做一種“二米子飯”,即將一點珍貴的京西稻和大量的小米混合在一塊蒸,吃過一頓,老想吃。
更多的稻農甚至不舍得拿京西稻做二米子飯,而是用來熬粥,熬出來的米湯都是青綠青綠的,米是米湯是湯,盛到碗里頃刻間就會結成一層透明的薄皮。
這點,唐植桐很快就見識到了。
糧食緊缺的年代,淘米水沒人會倒掉,甚至不少家庭舍去了淘米的步驟,直接蒸米飯。
唐植桐淘了一遍米,淘米水沒有倒掉,熬了一鍋米湯。
做完這一切,唐植桐才開始做西紅柿炒蛋。
西紅柿炒雞蛋是一道非常家常的菜,外面館子在賣,自己家里也能做,但個中滋味卻相差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