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植桐是堅決不承認自己釣魚上癮的。
釣魚佬瞅見啥像是在甩桿釣魚,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挖土采個樣,愣是被說成甩桿,感情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發現小水坑了,是吧?
唐植桐自認還沒到那程度,甩兩桿無非是想放松一下。
兩個人,卻只有一根魚竿,唐植桐沒有去買,而是跟傳達的高大爺借了一根竹竿。
無論是店里賣的魚竿,還是什剎海兜售的魚竿,都是適用于成人的,對王敬民這樣的小朋友來說,使用體驗不夠友好。
“今天先湊合湊合,回頭我幫你做一根。”唐植桐選了一根小點竹竿,跟小舅子說道。
“嗯嗯,行。不過,姐夫,你還會做魚竿?”王敬民當然樂意了,但同樣有“一點點”懷疑。
“怎么了?你姐夫會做魚竿不好嗎?”唐植桐說這話的時候略微有些自得,因為自己真的會。
“好,好!那我要個趁手的!”王敬民高興地直拍手。
“行,坐穩了,咱們去什剎海。”將馬扎子掛在車把上,唐植桐邁上自行車,然后讓小舅子爬上自行車后座坐好,腳勾上踏板,用力一踩,起步。
唐植桐說自己會做魚竿還真不是糊弄孩子,而是真的會做。
農村出身的孩子,但凡家鄉有水、有魚,大部分都會盤算著去甩兩桿,樂趣占一小半,更多的是為了補貼一下家里的飲食,加個肉菜。
然而那時候家里窮,父母肯定不會給買魚竿的,要么找根小木棍、竹竿瞎吉爾湊合一下,要么就自己做。
所謂自己做,也是用竹竿,什么碳纖維就別想了,那玩意是工業化大盛后的產物。
竹竿有很多種,但小老百姓不怎么挑,只要長短、粗細人揮舞起來順手即可。
鮮竹竿需要自然干燥到七八成的樣子才能動刀。
先是用銼刀、砂紙對竹節一點點的打磨,接下來要校直,彎的地方要放在蠟燭或者煤油燈加熱,同樣還是得一點點的來,非常考驗耐心。
校直完畢后不能直接使用,還得用繩子拴住兩頭,竹稍掛在房梁上,竹尾下方掛一重物,以圖魚竿更加筆直、俊俏。
這樣掛上兩個來月,就能拿出去顯擺了。
由于小孩子沒錢,竹節處會留有校直時灼燒后的黑色印跡,大部分小孩子就那么帶著做裝飾。
如果是店家出售的話,會控制火烤的時間和溫度,爭取不留下痕跡。
即便留下,也要用砂紙洗洗打磨掉,在懸掛快大成的時候再刷上兩遍清漆。
因為成人身高的緣故,不少人會嫌整根的魚竿太長,為了適應市場,店家往往會在清漆干透后將魚竿截成適當的大小,然后用黃銅做個連接套,既解決了長度問題,看上去也美觀,更能賣個好價。
唐植桐買的這根魚竿就是這樣的。
來到什剎海,唐植桐先領著王敬民去買魚線、魚鉤、魚浮。
這年頭,釣魚佬對裝備不怎么講究,其實是想講究也講究不起來,各種復合材料還沒有發展起來,只能用現有的湊合一下。
眼下最低檔的魚線是棉線或者麻線,稍微高檔一點會用補鞋匠用的尼龍線,最高檔的是一種傳統工藝制成的天蠶漁絲。
這種魚線的來源是樟蠶,學名四黑目天蠶蛾,用其絲腺拉制的纖維制成。
這種蠶是害蟲,眼下沒有人工養殖一說,全是手工抓。
逮住樟蠶淹死,浸泡一夜,小心的剪開樟蠶腹部,取出絲腺,然后放進醋里凝結,具體用什么濃度、泡多長時間,都是老藝人的不傳之秘。
待浸泡結束后,再慢慢用手輕柔地摘出絲腺,拉成想要的粗細,在歷經風干、水漂、去污、接茬、打磨后,才供作釣魚之用,過程非常繁瑣。
這種魚線柔韌不易斷,一般可釣十余斤重的魚,入水之后透明隱蔽,不易紛亂打結,其彈性令魚餌震顫,接觸魚口不生警惕,材質疏水性佳且容易洗凈,在眼下釣魚佬公認的最佳魚線。
但由于價格、產量等原因,這種魚線會逐漸沒落,直至被尼龍線替代,倒是小本子那邊挺喜歡這種魚線,一直有生產。
即便氣溫已經下降,什剎海周圍釣魚的人依舊不少,絕大部分都是為活著而努力。
唐植桐推著自行車,王敬民拿著魚竿跟在后面,沿著河岸找合適的地方,最終選了一個其貌不揚的老頭旁邊,因為兩邊空的地方比較大。
把車停在路邊,鎖上車,唐植桐領著小舅子拿著馬扎,在老頭旁邊安營扎寨。
現在的魚竿跟幾十年后不同,絕大部分只是手竿,魚線是固定長度。
唐植桐和王敬民兩人由于魚竿、魚線長度不同,臨近著坐倒也互不影響。
“姐夫,為什么魚竿的顏色會不一樣呢?”王敬民甩出桿后,悄悄問唐植桐。
“一樣啊?不都是竹子的顏色嗎?”唐植桐瞅瞅自己手里的這根,又看看王敬民的那根,說道。
“不是,是旁邊那個爺爺的用的那根。”王敬民伸手指指,示意唐植桐轉過頭看看。
唐植桐順著王敬民指的方向,一轉頭,嚯,好家伙,魚竿紅的耀眼。
不僅顏色喜人,還帶有一圈線羅盤,真特么的講究啊!
“材質不一樣,人家那個是紅木的。不過那樣的沉,累手,還是咱這樣的好用。”唐植桐看完轉過頭來,跟王敬民解釋道。
“哦。”王敬民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朝那邊瞅瞅,顏色真的很討人喜。
話雖這么說,但唐植桐同樣沒忍住,又瞟了兩眼,老爺子用的魚竿很講究。
不單是竿身是紅木的,竿稍還是牛筋的,穿線環好像還是動物皮干燥收縮固定的,魚線看上去是蠶絲的,真特么講究啊!
這種魚竿有個好處,只要肯用力,能拋出更長的魚線,不用在淺灘跟別人搶魚。
哥倆坐了一刻鐘,魚浮連動都沒動,反觀旁邊老頭,不一會的工夫已經起竿兩次了,雖然魚都不大,但耐不住起的勤啊!
直到此時,唐植桐才琢磨過來為啥老頭兩側有這么長的空地。
哪個釣魚佬看著別人上魚,自己卻一無所獲而不崩潰?
不過,老頭的裝備給唐植桐提了個醒,碳纖維魚竿搞不出來,是不是可以試著搞搞紡車輪?
紡車輪是90年代的產物,放眼下妥妥的劃時代產品,國內限于經濟水平,可能消費者不會很多,但國外的釣魚佬也不少!
眾所周知,真正的釣魚佬是非常舍得在裝備上花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