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717寫個曲子?
晚飯后,唐植桐回到廂房畫圖。
既然答應了苗小琴,圖紙就得抓緊,這項工作跟其他的不同,早一天畫完就能早一天開始布局賺外匯。
每多賺一點外匯,都可能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多救一個人。
除此之外,要是能再給自家貝貝混個貓爬架、貓抓板試用,那就更完美了。
小王同學不知唐植桐所想,看著專注的丈夫,也不打擾,主動給他倒了一杯水放在旁邊,然后從書包里拿出一本書來,靜靜的坐在旁邊陪著看。
雖然現在物質生活一般,但精神生活方面還是相對豐富的。
前幾年的百花齊放不是一句空話,各種期刊、出版社如雨后春筍般冒頭,市面上的書籍更是豐富多彩、多種多樣,什么楚辭、唐詩、宋詞、元曲,各種版本應有盡有。
從上到下,好詩詞歌賦的人不少,茶余飯后寫首詩詞、填首曲子,哪怕不能公開發表,日子過的也很自在。
除了詩詞歌賦,其他種類的書也不少,四大名著、隋唐演義、三俠五義、三二拍、西廂記、聊齋,甚至是金瓶梅,市面上都有,而且版本不少,古書、民國的、新版的都很齊全。
除此之外,翻譯著作也有很多,像什么高爾基、什么斯基、大仲馬、小仲馬的作品,還有少年維特的煩惱、包法利夫人、魯濱孫漂流記等等。
嗯,孫不是錯別字,翻譯口音的問題,若干年后會改名魯濱遜。
部分翻譯著作玩的也挺溜,不僅有漢字版本,還有中英對照版本,是學英語的上好資料。
唐植桐在學校里甚至見過一本名叫《魔鬼詞典》的書。
《魔鬼詞典》是同學借出來的,結果該同學打開一瞧,覺得翻譯的哪哪都不對味。
作為信奉書本的好學生,盡管覺得詞典不對味,但還是不自信,于是拉上其他同學一塊學習、探討。
一來二去,就連唐植桐都被拉著參與其中。
看到這本書,唐植桐樂了,字典上的內容的確不容易被現在的人所接受,但放幾十年后,妥妥是看透人生的經典!
除了圖片上看透人生的靈魂翻譯外,還有很多同樣經典的靈魂翻譯,比如:
電話(telephone):這是一種電子談話裝置,是供那些不能面對面地撒謊的人用的。
教育(education):組織起來的知識;我們為之耗去畢生精力卻沒有學到手的東西。
熟人(acquaintance):就是這么一類人,我們和他們熟悉到可以向他們借錢,但是沒有熟悉到可以借錢給他們。這種友誼,在對方貧賤時疏遠,在對方聞達時親密。
甚至開起車來也是一等一的快,還沒等上車,人家就絕塵而去。
(此處曾舉了個栗子,被審核給吃了,這種瓜得趁熱,晚了就看不到了。)
再往前一翻,58年出版,這玩意都能出版,能否認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不過,這內容上嘛,只能說跟眼下的大學生認知不匹配,他們一致認為這本書的翻譯有問題,甚至商量著給出版社寫信。
瞧,這就是社會責任感。
唐植桐沒攔著,一笑了之,因為人家翻譯的沒有問題嘛,只是自己的同學理解不了罷了。
小王同學坐著看書看累了,轉戰到床上,靠在床頭,腳丫露出被子,一邊看,一邊俏皮的做著腳指頭保健操。
唐植桐偶爾回頭看一眼小王同學,見她專注,也就繼續專注于畫圖。
畫完一幅圖,唐植桐再回頭,小王同學已經不聲不響的鉆進了被窩,小腳腳也已沒了蹤跡。
再看看時間,唐植桐覺得可以收工了,工作是做不完滴,人生除了工作還有生活,這夜深人靜的時刻,若是跟好學的小王同學探討一下人生就更好了。
收拾下桌面,關上燈,唐植桐本以為小王同學睡下了,躡手躡腳的來到床邊,卻發現這姑娘正趴在床上看書。
“趴著看書可不好,球都壓成餅了。”發現小王同學沒睡,唐植桐遂調侃道。
“呀!你這人走路怎么沒動靜?討厭!”小王同學嚇了一哆嗦,嬌嗔道。
“看的這么專注?連我走路都沒聽到?什么書讓你這么入迷?不會是帶插畫的那種吧?來來來,讓我共同學習一下。”唐植桐說罷往前湊,想瞅瞅小王同學是不是背著自己偷偷補課了。
“你這人,腦子里整天想些什么?正經書!”小王同學翻個身,將封面展現給丈夫看。
“嚯,你很可以啊,拿這當睡前故事看?!練膽子呢?”唐植桐看清書名后很是意外,《聊齋志異》赫然入目,這類書籍很適合給人練膽子用,尤其是夜深人靜、獨自一個人的時候,一看一個不吱聲。
“怎么了?不行啊?不看了,睡覺。”小王同學看丈夫也過來了,把書放下,翻了個身,腳腳又鉆出了被窩。
“你這是出汗了?真是人菜癮大,受不了就別看這種刺激的嘛。”唐植桐看著小王同學額頭亮晶晶的,伸手沾了一手汗,濕漉漉的。
“討厭,我就看看,我不怕!”小王同學不打自招。
“哈哈哈,你這嘴都快趕上敬民硬了。看這玩意,腳丫子是不是涼颼颼的?”唐植桐將書扔到一邊,想起小王同學腳丫子從被子外面挪進被子里面的過程,取笑道。
小王同學此時的經歷,唐植桐小時候也經體驗過,那時候家里剛買了電視機,一家人都新鮮,晚上都是看完電視劇后才睡。
好巧不巧,那陣子晚上播電視劇《聊齋》。
拙劣的特效愣是將小時候的唐植桐嚇得不敢下床起夜。
“你說奇不奇怪,明明知道沒什么,但一旦看進去,總感覺周圍有東西,越是晚上越明顯,越是安靜的時候越明顯。”小王同學答非所問道。
“那是因為看的太專注了,自己嚇自己。”唐植桐其實也拿不準,類似聊齋里的這種小故事,越是越往基層去,說法越多,仿佛人人都見過似的。
“也不一定。我剛進舞蹈學院那會,就發生過很詭異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