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
這句古老的話用在希望號也依然不過時。
<divclass="contentadv">希望號上的人類與這種古老文化的關系是一脈相承,所以希望號上的領導層對這最后一段路的艱難險阻知之甚深。當然也有相應對策,那就是越往后,安排的輪值人員越多。
作為最高領袖的岳淵也在飛船進入到減速階段之前一年,從最后一次冬眠中醒了過來。
從減速階段,到希望號抵達目的地,岳淵都不會再去冬眠了,他將一直坐鎮指揮中心,隨著希望號一起,走完這最后一段路。
岳淵醒來之后適應了一個多月,然后又同此時的輪值人員一起對希望號進入減速階段的工作進行了數個月的準備。
如此之后,希望號預設的減速時間點終于來臨。
這一天,岳淵向往常一樣來到控制中心,然后等了等時間跳到計算好的時刻,便直接宣布道:“開始吧!”
“希望號,轉向發動機準備就緒,倒計時三十秒,30、29、28”
“希望號,副推進器準備就緒,推進器矢量噴口參數正常,數據已接入專項發動機控制系統,協同聯動系統已完成對接,輔助轉向已就緒”
“陀螺儀工作正常,外景攝像頭已打開,遙測雷達已打開信號正常,正在接入主屏幕”
“輪機組報告:一號主推進器自檢完畢、二號主推進器自檢完畢、三號主推進器自檢完畢,故障點7,已排除7,點火程序已就緒”
隨著各個崗位上工作人員的聲音響起,希望號終于正是進入減速階段。
位于希望號頭尾兩端的轉向發動機開機,矢量噴口在智能ai‘天河之光’的輔助控制下,開始向各個預設方向噴出火舌,處于聯動控制狀態的副推進器也加入了這一過程。
希望號緩緩改變它的姿態。
原本的尾部慢慢向前旋轉,頭部則向后旋轉。
當然了,由于現在整片空間就希望號一個實物,如果僅僅以上帝視角從外部看希望號的話,壓根不知道它是不是在轉動,因為沒有參照物。
而且由于掉頭轉動得非常慢,飛船又處于勻速運動狀態,所以在飛船上的人員也幾乎感覺不到飛船在掉頭。
不過開飛船靠的不是感覺也不是用肉眼看。
通過陀螺儀等儀器設備和脈沖星定位法,工作人員從設備反饋上就能知道飛船每一秒轉過的度數。
而這些數據經過人智能ai處理之后,現在被切換成直觀的圖像輸出,這讓許多看不到參數的行政人員也能直觀的從大屏幕上看明白飛船的實時狀態。
岳淵現在也正盯著大屏幕上動畫展示。
十五分鐘后,希望號完成了轉向。
下一刻,處于飛船上的人們便猛然感覺到了一陣晃動,緊接著便是一陣輕微的推背感從座位上傳來。
感謝暖宋妍、,的打賞。還有大家的人氣評論!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