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縣地處滇黔高原山區,丘陵多,平整的土地少,沒法進行機械化耕種,長期以來都是靠牛耕人挖,費時費力,老百姓種地根本得不到多少收入,還要交公糧,所剩無幾。”
“大多數農民,特別是山區里的農民,特別貧苦。”
“因此,我建議縣政府聘請茶葉專家,研究選擇適合我們本縣種植的茶葉品種,然后大力引導、扶持全縣農民,特別是山區、丘陵、遠離城鎮的農戶,用那些不適合種植水稻或玉米等主糧的山地、荒地、碎石地,大規模種植茶葉。”
這話一出,周圍響起一片低低的議論聲。
種茶?
這玩意兒能當飯吃?賣給誰?
1995年的當下,經濟還不是很活躍,大家頭腦也不出很開放,因此并不覺得種植茶葉、賣農產品有什么好處。
要談好處,還是像陸董那樣,開廠,賣工業品,才是掙錢的好路子。
陸家貴不理會大家的議論聲,繼續道:“我知道,種茶葉,不像開廠,短時間能給縣財政貢獻稅收。”
“但是,它能實實在在地幫助咱們縣最窮、最苦的那些農民兄弟,幫他們找到一條旱澇保收、穩定增收的活路。”
他頓了頓,繼續道:
“茶葉這東西,種下去后管理起來就不太費勁,老人小孩都能采。”
“春天采茶青,特別是清明節之前的明前茶,在高端市場很有銷量。”
“夏天、秋天也有一定的產量。”
“一年中,有三個季節能采茶賣錢。”
“咱們縣不是有以前民國政府修建的中央茶場和科研所,向民國中央政府上貢精品茶葉嗎?”
“雖然后來被看成反動派的單位,沒人理會,沒落下去了。”
“但這卻證明我們縣的氣候、水土,是適合種茶的。”
“挖掘一下這段歷史,不僅能增加歷史底蘊,更有可能從歷史資料里找到適合我們縣種植的茶葉品種。”
“到時候,茶農只要把茶芯采下來,自然有二道販子上門收。販子收了,轉手賣給茶葉廠或更大的經銷商,最后賣到外省、大城市去。這錢,自然就落進了老百姓的口袋。”
最后,陸家貴總結道:“這個項目,政府收不到多少稅,但絕對能幫農民增收一大筆現錢,能讓很多農村貧苦家庭手里有點活錢,不至于像現在這樣,只能賣稻谷、玉米給孩子湊學費,但開學前集中賣稻谷、玉米又非常廉價,谷賤傷農啊!”
“因此,我建議,由縣政府牽頭,組織技術培訓,選擇優良茶種,打通銷售渠道,最后幫助全縣農民增收。”
“這是真正的惠民工程,就算稅收上看不到業績,但農民增收的數據上,絕對是一大亮點和政績。”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