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7月中旬,陸家貴對外表現出來的、對洪災的擔憂成了殘酷的現實。
長江、嫩江、松花江,幾條大江大河像是發了瘋的巨龍,水位一路飆升,不斷突破警戒線,甚至突破歷史最高水位。
暴雨根本沒停的意思,反而越下越猛,上游各地河流的洪水匯聚到中下游,導致各大流域中下游很多地方堤壩告急,潰口、管涌險情不斷,國家防汛總指揮部已經行動起來了。
電視里、廣播里、網絡上,全天候滾動播放著汛情通報和救災新聞,全國人民的神經都繃緊了。
在這種天災面前,個人的力量顯得非常渺小。
就在一片汪洋和混亂中,一支車隊成了最亮眼的風景線。
不少刷著醒目橙色涂裝、貼著“通達物流”巨大logo的貨車、掛車,甚至還有臨時征調的冷藏車,頂著暴雨,艱難卻堅定地行駛在泥濘的堤壩公路、甚至是漫水的國道上。
車身上濺滿了泥點,但那個“通達物流”的標識卻格外清晰。
穿著同色系橙色工裝、套著雨衣的通達物流司機和裝卸工們,和解放軍戰士、武警官兵、當地干部群眾混在一起,有的在扛沙袋加固堤壩,更多的是在緊張地搬運物資。
在當地政府或防汛指揮部的統一調度下,一箱箱的礦泉水、方便面、餅干、藥品,一捆捆的帳篷、救生衣、救生圈,被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從車上卸下,又迅速分發到最需要的地方。
“快,這邊再來一箱消毒水!”
“帳篷,帳篷優先給老人和孩子!”
“師傅,辛苦你們了,喝口水吧!”一個當地的大媽端著熱水壺想遞給正在擦汗的司機。
“不了不了,大娘,我們車上都有礦泉水,謝謝您,還得趕去下一個點呢!”司機擺擺手,抹了把臉上的雨水和汗水,跳上車門,發動機再次轟鳴起來。
央視新聞的采訪車也艱難地穿行在救災現場。
一個女記者攔住了一位剛卸完貨、正準備上車的通達物流老師傅,話筒遞了過去,攝像機對準了他和他身后滿是泥濘卻標識鮮明的貨車。
“師傅您好,我們是央視新聞的。看您這車是通達物流的,能說說你們是怎么參與到救災中的嗎?”
老師傅有點靦腆,搓了搓粗糙的手:“公司號召的唄,就說哪里有災,我們就得頂上去,保證物資送到。”
“當然,孫總說了,一切自愿,實在抽不開身或身體不允許的也不會強迫參與,總之是安全第一,不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事。”
“但只要條件允許的,我們都參與了,而且都會盡力。”
“俺們就是開車的,能幫上忙,運運貨,心里踏實。”
記者:“公司對你們參與救災有什么支持嗎?”
“有啊,參與救災的人一天額外補貼一百塊呢!受了傷公司全管,要是真出了事,家里孩子老人公司說養到老!”老師傅說著,語氣里帶著自豪和感激,“而且俺們不是瞎干,公司都安排好了,聽政府和防汛指揮部的調度。你看這車,這油,這物資,都是公司出的錢!”
鏡頭適時地給了一個特寫,清晰地拍下了老師傅真誠的面孔和他身后貨車門上那個大大的“通達物流”logo。
這段采訪當晚就在《新聞聯播》里播出了,雖然只有短短一分多鐘,但“通達物流”這個名字和它那抹溫暖的橙色,卻深深地印在了全國觀眾心里。
毫無疑問,上級是在用通達物流的例子,給其他企業做榜樣,讓全社會看看通達物流的所作所為,什么叫社會責任感,這就是。
鵬城,陸氏集團總部。
看著新聞里通達物流車隊和員工們奮戰在一線的畫面,陸家貴對周明易和孫傳宇的工作表示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