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率先以頭版文章報道:“金融之神陸家貴再次展現驚人嗅覺:陸氏集團疑似在納斯達克崩盤前成功逃頂,獲利或超200億美元!”
報道中引述“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頂級投行高管”的話稱:“根據我們的監測,陸氏旗下的基金從去年開始大規模建倉納斯達克科技股和指數期貨,并在今年初,尤其是2月份之后,出現了持續且大規模的清倉跡象。其拋售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幾乎完美避開了3月10日之后的暴跌。我們估算其投入本金超過100億美元,此次獲利極有可能超過200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緊隨其后,標題更為聳動:“全球股災中的最大贏家?陸家貴金融之神稱號實至名歸!”
文章詳細分析了陸氏集團從97年亞洲金融危機到本次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投資風格,稱其“善于在全球性的危機中尋找機會,并總是能憑借不可思議的戰略眼光提前布局,精準逃頂。”
香江的財經媒體更是將陸家貴捧上了天:“陸家貴主席再次證明其點石成金的能力,一場席卷全球的互聯網泡沫危機,反而成了他的個人提款機!此次收獲的大額利潤,不僅會幫助其鞏固亞洲首富地位,其身價總和或有可能挑戰世界首富比爾蓋茨。”
這些報道迅速被全球各大媒體轉載,在國際金融圈引發了巨大轟動。
無數在股災中損失慘重的散戶、中小機構乃至一些反應遲鈍的大型基金,看到這些報道后,心情復雜到了極點。
有人羨慕,有人嫉妒,更多人則是感到難以置信的震撼。
“又是他!亞洲金融危機是他,這次互聯網泡沫還是他!他怎么每次都能踩準點,精準入場、精準逃頂?”
“聽說他去年才開始大舉進入美國股市,這才一年時間,就賺走了兩百多億?還是美元?這比印鈔機還快!”
“金融之神,以前覺得是吹捧,覺得他在亞洲金融危機中的操作有運氣成分。現在看,一點都沒叫錯啊!”
“媽的,我們公司這次虧慘了,早知道跟著陸氏集團的節奏操作就好了!”
“跟風?你沒有內幕消息,不知道他啥時候入場、啥時候離場。等你反應過來,他早就賺完錢跑路了,你反而有可能成為他的接盤俠!”
“是啊,這次互聯網泡沫破滅,3月份沖進去的散戶和投資者,不都成為陸家貴清倉撤離的接盤俠了嗎?”
國際金融論壇上,陸家貴成了最熱門的話題。
一次亞洲金融危機,一次互聯網泡沫危機,加起來可能超過500億美元的利潤(外界不知道陸家貴實際上兩次賺的錢加起來接近700億美元),如今都被視為神來之筆。
其全球金融之神的名號,不再僅僅是華國或亞洲媒體的贊譽,也開始真正被西方金融世界所熟知和敬畏,也被許多金融圈操盤手、分析師等視為上帝。
當然,也不乏一些激進的評論員開始質疑:“陸氏集團如此精準的逃頂,是否意味著他們掌握了不為人知的內幕信息?或者,這場泡沫的破裂本身就有某些看不見的手在推動?”
當然,這種缺乏證據的猜測,很快就被淹沒在對陸家貴投資眼光的驚嘆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