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后,淺水灣利府。
與其說是別墅,不如說是一座依山傍海的中式莊園,氣派卻不顯張揚。
張建軍只帶了龍五一人,開著那輛黑色平治前來。
管家引著二人穿過庭院,來到一間雅致的書房。
利銘澤并未像外界想象的那樣穿著奢華,只是一身簡單的綢衫,正坐在紅木茶海前沏茶。
“利生,晚上好。”張建軍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問好。龍五則沉默地站在門外廊下,如同融入陰影。
“張生來了,坐。”利銘澤抬起頭,笑容溫和,指了指對面的太師椅,“嘗嘗我剛得的武夷山大紅袍。”
“多謝利生。”張建軍落座,端起小巧的茶杯,先觀色,再聞香,而后細品一口,“好茶。巖韻十足,回甘也好。”
“哦?張生懂茶?”利銘澤略顯意外。
“略知皮毛。以前在北方時,跟著一位老領導學過一點。”張建軍淡然一笑,應對得體。
這得益于他前世的一些積累和系統的信息灌輸,足以應付這種場面。
利銘澤眼中閃過一絲欣賞。年輕人有銳氣不難,難的是懂得藏鋒,知進退。
“你那個‘工業邨’的計劃書,我仔細看過了。”利銘澤步入正題,手指輕輕點著桌面,“想法很大膽,也很超前。在新界買地,統一建廠房、倉庫、甚至宿舍學校,吸引那些中小工廠主入駐,抱團發展…聽起來不錯。”
“但你想過沒有,投入巨大,回報周期長,而且,那些習慣了單打獨斗的廠主,憑什么相信你,愿意搬過來?”
張建軍早有準備,從容應答:“利生看得透徹。投入確實大,所以需要像您這樣的前輩牽頭,大家合力,風險共擔。至于回報,我們不能只盯著租金。”
他身體微微前傾:“第一,我們可以參股其中最有潛力的工廠,分享他們成長的紅利。”
“第二,統一采購原材料,成本能降下一大截。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形成產業鏈集群后,我們的議價能力、接大訂單的能力,絕不是散兵游勇能比的。到時候,不是我們求別人來,是別人搶著要進來。”
利銘澤沉吟著,沒有立刻表態,又給張建軍斟了杯茶:“聽說你最近和霍生也搭上了線,搞航運?”
“是霍生提攜。振華航運的幾條小船,以后掛靠在環球旗下,跑跑東南亞短線,混口飯吃。”張建軍謙虛道,但眼神明亮,“所以,工業邨生產出來的東西,運輸渠道也有保障。如果能做成,這就是一條從生產到出口的完整鏈條。”
利銘澤的手指在桌上輕輕敲著,顯然在權衡。書房里只剩下煮水的咕嘟聲。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地皮的事情,我有些門路。新界那邊,確實有幾塊大地皮適合,價格現在也合適。但光我們兩家,恐怕還不夠。”
張建軍心中一喜,知道有戲:“鄭家和周家也有意向。如果利生肯出面牽頭,我再去找幾家實力可靠、又想做實業的華商,湊足啟動資金應該不難。”
“牽頭可以。”利銘澤看著他,目光變得銳利,“但這個工業邨,誰來做?怎么管?規矩怎么定?”
“利生是前輩,德高望重,自然由您來做主席,把握大方向。”張建軍姿態放得很低,但話鋒一轉,“具體的管理和執行,可以成立一個專業的經理人團隊,聘請洋行的專業人士也行,我們自己培養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