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舊城改造共管委員會”即將召開第一次全體居民投票大會的前一夜。
一部名為《時間的灰塵》的五分鐘短片,在江旗的個人微博上,悄然上線。
沒有預告,沒有宣傳。
只有一個標題——嘿老朋友你還記得嗎?
視頻的開頭,是黑白的畫面。
鏡頭從一片布滿灰塵的瓦片,緩緩搖下。賣油條的王大爺,正對著鏡頭,憨厚地笑著,露出一口被煙熏黃的牙。
“我啊?我從我爺爺那輩兒起,就在這兒炸油條了。這和面的手藝,傳了四代了。你問我為啥不換個地方?嗨,換了地方那味兒就不是那個味兒了。”
緊接著是修鋼筆的李師傅,他戴著老花鏡,手里拿著一支破舊的英雄鋼筆,小心翼翼地打磨著。
“這支筆啊,是我爹當年送給我娘的。我娘臨走前,把它交給我說‘人沒了念想得在’。我守著這個攤子,不是為了賺錢,是為了守著我爹娘的念想。”
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的故事,一段又一段樸實無華的獨白。
沒有煽情的音樂,沒有華麗的剪輯。
只有時間的沉淀,和人情的溫度。
視頻的最后鏡頭緩緩地,推向了啟明星福利院。
一群孩子,正圍在江旗身邊,聽他彈著那架舊鋼琴。
畫面,在這一刻,變成了彩色。
陽光溫暖,琴聲悠揚。
屏幕上,浮現出最后一行字。
有些東西,一旦推倒了就再也蓋不回來了。
視頻,結束了。
整個網絡,陷入了一片死寂。
那些白天還在激烈地討論著“拆遷款”和“未來”的城西老城區的居民們,在看到這部短片后,都沉默了。
賣油條的王大爺,關掉了自己的微博默默地從床底下,翻出了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他的爺爺,推著一輛和他現在一模一樣的油條車,笑得同樣憨厚。
修鋼筆的李師傅,摘下老花鏡,用粗糙的手,擦了擦濕潤的眼角。
他們忽然發現,秦知語給他們的是“房子”。
而江旗想留下的是“家”。
房子可以買賣但家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