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左右兩位攤主的勸說,蘇長河始終笑而不語。
生意好壞,終究得靠手藝說話。
自己做的包子自己心里清楚,絕對不比那兩家老字號的差。
兩位大爺許是看自己年輕,又沒個招牌,認為自己做不出什么好吃的包子吧。
蘇長河摸出一塊薄木板,用木炭寫了價格牌牌。
韭菜雞蛋包一毛四分
1個。
白菜粉條蝦米包一毛七分
1個
豬肉香菇包一毛七分
1個。
蘇長河定的價格,都比市場價低上兩分,即不影響收益,也能招攬生意。
賣雜貨的大爺瞅著他們說了半天,蘇長河也不不語,只一味地做著手頭的事,就知道他沒聽進去。
不由搖了搖頭:“這后生,不撞南墻不回頭”
旁邊賣舊書的大叔卻盯著木板上的字直咂嘴,好奇地指著牌子:“小伙子,你賣的包子這是啥餡啊?白菜粉條蝦米?豬肉香菇?”
這個年代,買的包子主要就是白菜豬肉包和素包,餡多是蘿卜、白菜剁了摻點油渣。
就是做了幾十年包子的王記和李記,也是守著豬肉大蔥,蘿卜粉絲賣了幾十年,從沒想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