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當少帥的一封呼吁各種保持冷靜和平的電文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后,南京和反南京的兩個陣營已經開始摩拳擦掌,準備下場戰斗,一切朝著無法避免的方向前進。
1930年4月剛剛開始,西北軍的馮玉祥就迫不及待的在潼關設立司令部,命令孫良誠部、龐炳勛部沿隴海鐵路東進,4月中旬進至洛陽、鄭州一線;
張維璽部從陜南出荊紫關,向豫西南的淅川、內鄉推進,試圖控制平漢鐵路西側。
而閻錫山作為反南京聯盟的盟主也是不甘示弱,主力分為兩大集群開始行動,一路以孫楚、楊效歐、關福安三個軍為主力,攜帶大量炮兵經鄭州轉往豫東蘭封,與西北軍共同構成隴海線防御體系。
一路以傅宜生部下轄的第3,5,8,9四個軍共十萬人為主力,開始朝著津浦路北段行進,目標直指山東重鎮濟南,傅宜生作為晉軍名將,擅長攻堅戰,閻錫山賦予其“先取德州、再克濟南”的重任。
桂軍方面,李宗仁、白崇禧率10萬兵力從廣西全州北上,4月下旬進入湖南永州附近,但因后勤補給困難,尚未展開大規模攻勢。
南京先生面對反對聯盟已經開始的實質的軍事行動,也應對了相當全面的軍事部署。首先便是在南京宣布成立討逆軍,并且編組了四個軍團。
在津浦路方向,南京先生任命了山東省督軍韓復渠山東的第一軍團五萬人退守黃河南岸,依托濟南,泰安構筑防線,阻止晉軍南下。
在隴海路戰線上,南京先生精銳盡出,號稱福將的中央軍大將劉峙指揮第二軍團,包括顧祝同、陳誠、衛立煌等嫡系精銳約15萬人,集結于徐州、碭山、宿縣,沿鐵路向西布防,重點防御歸德、蘭封等樞紐。
另外南京先生任命何成浚率多為雜牌部隊的第三兵團,駐守許昌、漯河,牽制西北軍南下。
同時安排陳調元率預備軍團在魯西濟寧、曹州監視石友三部,防止其與晉軍會師。
朱紹良部進駐岳陽,夏斗寅部布防武漢外圍,應對桂軍可能的北上威脅。
緊接著在4月下旬,德州爭奪戰爆發,傅宜生部于4月20日正式越過河北邊境,25日攻占德州。守軍韓復榘部隊29師曹福林部未作激烈抵抗,僅象征性炸毀部分鐵路后撤退至濟南外圍。
傅宜生作為晉軍中最能打的將軍,在占領德州后,立即修復鐵路并設立兵站,并在滄州至德州沿線增設碉堡群。
至5月底,晉軍已控制天津至德州間300公里鐵路,日均運輸能力達500噸,為后續作戰提供了物資保障,十萬大軍虎視眈眈的盯著濟南。
被傅宜生連削帶打的韓復渠,非常被動,本身作為降將,戰斗意愿就不高,現在被南京先生推著戴了一個高帽,成為了討逆軍第一軍團的司令,但是南京卻沒有給他補充一兵一卒,讓韓復渠帶著自已的五萬人和傅宜生的十萬精銳晉軍火拼。
南京先生也怕山東有失,導致津浦路的崩潰,于是派遣了嫡系的11師和第1師,由陳誠和胡宗南率領,在魯南附近待命。
南京先生管這個策略叫做南攻北守,或者叫做河南主攻,山東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