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
皇帝便有了旨意,讓顧左衡在家反思,不用去上朝了。
算是給傅劾的死諫一個交代。
皇帝的旨意如同在滾沸的油鍋里潑進了一瓢冷水,瞬間引爆了整個京城。
旨意雖只是讓首輔顧佐衡居家反思。
但誰都明白,這等同于是軟禁了。
一時間,京城的輿論風向驟變。
那些曾經將顧佐衡奉為道德楷模、清流圭臬的士子們,仿佛一夜之間受到了莫大的欺騙,激憤之情溢于表。
“偽君子!十足的偽君子!”
“什么兩袖清風,什么剛正不阿!原來背地里竟縱容親族行此等齷齪勾當!”
“我輩真是瞎了眼,竟尊崇這等欺世盜名之輩多年!
其行徑,比那些明碼標價的貪官更令人不齒!”
茶樓酒肆,書院街巷,到處都充斥著對顧佐衡的口誅筆伐。
他過往所有的堅持與操守,在此刻都被解讀為偽裝。
他所有的政見與舉措,都被重新審視,打上結黨營私的烙印。
甚至有一群激進的太學生和落第舉子,聚集在順天府衙門外,群情洶涌。
高聲呼喊著“要求嚴懲國賊”,“請斬顧佐衡以謝天下”,“滿門抄斬”等極端口號。
這洶涌的民意,成了溫黨進一步攻擊的利器。
御史官們仿佛嗅到了血腥味的鯊魚。
彈劾的奏疏如同雪片般飛向通政司,飛往皇帝的御案。
除了最初的私茶案,各種或真或假、或捕風捉影的罪名被羅織出來。
侵占民田、收受下屬賄賂,在老家修建逾制宅院。
甚至多年前某次科舉取士不公的舊賬也被翻了出來……
墻倒眾人推,鼓破萬人捶。
這還不夠!
這一日,在顧佐衡府邸不遠處的一條繁華街道上。
一名自稱家鄉田產被顧家侵占的老秀才,當眾掏出早已寫好的血書。
聲嘶力竭地控訴顧家的“惡行”。
稱“告官無門,求告無路,唯有以死明志,求陛下和青天老爺們為我等小民主持公道!”
說罷,在無數圍觀者的驚呼聲中,竟一頭撞向了街邊的石獅,當場氣絕身亡!
此事瞬間轟傳全城,將反對顧佐衡的浪潮推向了最高峰。
逼死百姓的罪名,比任何彈劾都更具殺傷力。
民怨沸騰,輿論徹底失控。
面對如此局面,縱是帝王,也再難保全。
為了平息眾怒,穩定朝局,興平帝雖知其中必有冤屈與構陷,卻也無力回天。
原本讓顧佐衡在家反思,是為了冷處理死諫的事。
沒有想到溫黨的攻勢如此猛烈。
不僅朝堂上讓官死諫,朝堂下還找人撞死。
讓顧佐衡背上人命,這招真的太狠了。
數日后,心力交瘁的顧佐衡,為了不讓天子為難。
上了一道懇請告老還鄉的乞骸骨奏疏。
興平帝長嘆一聲,準了顧左衡的請求。
官們見狀大喜,乘勝追擊,又彈劾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外加三閣老沈知淵。
想要借著這個風口,將清流的官員徹底扳倒。
每日的朝會都是新一輪的彈劾。
興平帝只能將所有被彈劾的清流官員禁足家中。
溫黨大獲勝利,揚眉吐氣。
數日后,顧佐衡離京,天空陰沉,飄著細密的冷雨。
沒有同僚相送,沒有士子挽留,只有寥寥幾個忠心老仆和一輛簡陋的馬車。
曾經的朝廷首輔,就這樣在漫天罵名和蕭索雨絲中。
黯然離開了這座他經營、守護了半生的京城。
馬車駛出城門,回首望那巍峨的城樓。
顧佐衡一口郁氣堵在胸口,噴出的鮮血染紅了車簾。
一路南下,這位首輔始終郁郁寡歡,病情日益沉重。
還未回到故鄉,便在途中一家簡陋的驛館里,帶著無盡的冤屈、憤懣與對朝局的失望,溘然長逝。
消息傳回京城,有人唏噓,有人暗中稱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