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內燃機車的制造,其實朱高燨蓄謀已久,當蒸汽船只出現之時,蒸汽時代就已經走上了頂峰。
而眼下瓊州似乎已經將蒸汽科技發展到了極致,繼續推進蒸汽的研究,成效并不會太多。
畢竟,熱效率的傳遞是有限的,蒸汽作為介質這一點,就決定了其熱效率不可能超過直接使用熱源。
繼續研究下去,至多就是采取更易導熱的材料,將導熱系數提高,同時增加燃燒效率,邊際效應極為嚴重。
故而自從北上之后,朱高燨就點亮了內燃機,并開始依照科技樹,逐步設計一種適應瓊州當前實際狀況的內燃機。
玩過文明類游戲都知道,科技樹雖然需要慢慢推進,可科技的前進,卻不需要整體科技同時前進,而是只需要將某種領域的科技推倒極致,研究其他的項目速度便會大大降低。
眼下瓊州的狀況就是如此,看似剛剛進入蒸汽時代不久,但實則在這塊土地上,內燃機出現的條件已然成熟。
因是瓊州在研究內燃機之前,就在朱高燨的示意下搶先點亮了化工科技,通過長時間的實驗掌握了石油裂解技術。
同時,瓊州發展的過程中,鋼鐵產量逐步上升,部分手工車床的制造經驗日益成熟,可以進行批量制造。
而在原本內燃機的歷史上,內燃機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其概念提出于十八世紀末,直到十九世紀前期,方才出現理論雛形。
到十九世紀中期,第一臺煤氣內燃機出現,但因為煤氣儲存的能量不高,故而這第一臺內燃機的熱效率僅僅到了4%。
此后內燃機的研發就陷入了長時間提高效率階段,到了十九世紀末期,終于將熱效率提高到14%,轉速提到了156.7轉每分。
這個速度有多低呢,打個比方,現代車輛正常行駛六十公里時數,轉速大概在1500轉到1800轉。
即此車速度每小時,也就六公里,和人步行數度差不多,壓根沒辦法投入日常使用和生產制造。
這種情況,直到石油投入了使用才有了轉變,隨著燃料從煤氣轉變成汽油和柴油,內燃機的熱效率和轉速就飛快提升。
十九世紀末期,第一臺立式汽油機出現,瞬間將平均轉速200轉的內燃機,提高到了恐怖的800轉!
這個轉速,已經可以適應交通動輸機械的要求,全力運轉起來,其速度能達到二十五公里每小時,超過一般馬匹的平均速度。
但朱高燨設計的內燃機,遠比這些更為高效,其設計的內燃機和后世往復活塞式內燃機相似。
整個過程中包括進氣、壓縮、做功和排氣四個步驟,周而復始,通過提高內部氣壓,真假燃油效率。
當然,這種更為精密的發動機,制作難度更大,要求更精細的模具和更精細的部件,對工人水平考驗極大。
不過好在瓊州島上有一群熟練的高級技工,這些技工本來都是匠戶,自從南下瓊州之后就一直在幫朱高燨手搓零件。
其中技術最厲害的,已經達到了后世八極鉗工的水準,這個水準,只要有工具,便能手搓任何精密器械,內燃機自也不在話下。
經過了半年多的打磨和制造,此時在瓊山軍工廠中,已經陳放著一輛灰色的小型卡車。
車身整體長三點五米左右,由前車廂和后方的貨裝箱組成,造型頗為優美,既有鋼鐵的硬朗,也有華夏特有的審美流線。
朱高燨繞著車輛看了一眼,自是滿意的點了點頭,看向蹇磊笑道:“此車制造之后可曾先行試驗。”
在他身前,軍工的總工程師蹇磊正帶著一種技術人員恭聽教誨,一聽此便回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