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眉頭緊皺的長孫皇后,李世民開口回道:
“高人傳道一事,也許真的存在吧,昔日孔子不也據說在夢中被周公傳授治國之道與周禮嗎。”
“至于高人夸逸兒有大帝之姿這事,以后看看再說吧。”
“你無需擔心,逸兒所學屠龍術,也叫養龍術,全看逸兒怎么用,我相信逸兒是個品性純良的人。”
聞,長孫皇后點點頭,心頭愁緒減了幾分。
……
轉眼第二日。
李逸剛起床,便聽見腦海中傳來“叮”的一聲:
“叮!滿血版deepseekai已經激活成功!”
聽完,李逸愣了一下:
“滿血版deepseekai??”
“臥槽,這不是自己穿越前經常使用的一款ai工具嗎?”
“這東西怎么會跟著穿越而來了呢?”
李逸想了想,猜測多半是因為他穿越前剛好在使用這個ai查詢資料導致的。
“有個金手指,挺好!”
李逸樂呵呵地嘀咕一句,然后轉而把關注重點放在另外的事上,那就是跟著他來的這個ai還能用嗎?
如果能用的話,那要怎么用?
畢竟這個ai現在不在電腦或手機上,而在他的腦海中,原來的使用方法不一定適用。
在腦海中回想了一下自己在各種網文中看過的套路,李逸試探著默念了一句:
“打開ai!”
話音落下,他的眼前瞬間出現了一道透明的光幕。
在光幕上,有一個輸入框。
這個輸入框的樣式,李逸非常熟悉。
因為這與他穿越前在電腦上使用這一ai的輸入框,一模一樣。
而看到這個輸入框,李逸心中突然就有底了。
“黑火藥怎么制造?”
李逸盯著輸入框,默念了這一問題。
幾秒之后,輸入框上方的光幕出現了一大段文字:
一、基礎配方演化
古代配方(《武經總要》記載):
硝石60%+硫磺30%+木炭10%(標準版)。
硝石74%+硫磺26%(簡配版)。
現代標準配方:硝酸鉀75%+硫磺10%+木炭15%
二、原料處理規范……
三、混合與成型工藝……
四、反應原理與危險性……
看著光幕上的這段文字,李逸的臉上浮現出喜悅之色。
它腦海中的ai能用,且使用方法與在電腦或手機上沒太大區別。
這下妥了!
作為一個有文化的穿越者,他確實擁有很多后世知識。
但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什么都知道。
而有了這個ai的幫助,他就是行走的人類百科全書!
要在大唐混得風生水起,太容易了!
關閉ai,平復了心中的喜悅之情,李逸開始思考自己的未來前程。
在他看來,擺在他面前的最緊迫問題,就是賺錢!
有了很多很多的錢,他才能在大唐過上紙醉金迷、勾欄聽曲的好日子!
他可接受不了像前身一樣過窮逼日子。
按理說,他現在有了滿血版deepseekai這個金手指,可以找到很多賺錢的辦法,想要賺錢應當不難。
然而。
此時擺在他面前,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他沒有原始啟動資金!
按照前身的記憶,前身在父母過世之后,一直是由秦天策養著的,自己沒有任何賺錢能力,沒有賺過一分錢。
而秦天策大部分時候是給前身送來食物與衣服,直接給錢的時候很少。
并且就算給錢,也給得不多,這就使得前身沒攢下太多錢。
“得盡快賺到第一桶金才行!”
李逸不停思考著,想找到能快速賺到一筆錢的辦法。
只要有了啟動資金,后面的事就好辦了,他能輕松賺到更多錢。
雖然從前身記憶中,他得知秦天策不希望前身經商,擔心影響前身的前程,但李逸并不放在心上。
他又不會自己入商籍,拋頭露面經商的事,花錢找人做便是。
再說,他有ai,可以幫助大唐點亮各種科技樹,想要謀一份光輝前程太容易了。
比如,把黑火藥這種大殺器弄出來獻給朝廷,李世民最次也得給他封侯。
當然,這個念頭他也就想想而已。
黑火藥這種東西,不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弄出來的。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他不敢保證獻上黑火藥之后,皇帝會不把他關起來天天造火藥。
真要謀前程,把曲轅犁獻給李世民就足夠了。
不過,這都是后話了。
李逸很清楚自己現在最重要的事,還是盡快賺到第一桶金。
在心中理了一下思路之后,李逸出門離開了家。
而在暗中保護他的百騎侍衛,自然也跟了上去。
……
皇宮。
太極宮。
兩儀殿。
李世民召來了房玄齡與魏徵。
今日,他要與兩人商議改革大唐科舉制度的事。
或者說,是要把李逸所說的那些完善大唐科舉制度的措施變成朝廷正式決議,然后盡快實行下去。
很多人有誤解,以為古代皇帝大權獨攬,可以乾坤獨斷,想要推出什么政策,便可以推出什么政策。
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起碼,在當下的大唐,是不行的。
在大唐,國家政令的產生過程,是一個集體決策的過程。
首先由中書省擬出初稿,上報給皇帝,皇帝如果同意,就批一個字“敕”。
初稿返回后,由門下省審查,如果同意就交由尚書省執行,如果不同意就寫上自己意見返回中書省重議,這叫“涂歸”,也叫“涂駁”,初稿再由中書省復議。
也就是說,門下省掌握有副署權,沒有它的同意,這道圣旨是發不出去的,即便是皇帝已經同意的也不行。
可以看出,按照這個流程,尚書省是個純粹的執行機構,真正有決策權是中書省與門下省。
后來,為了提高辦事效率,中書省會在擬旨前與門下省共同商議,盡量事前取得一致意見。
他們開會的地點,就叫做“政事堂”,參加會議的人數可多可少。
最少時僅尚書令和門下侍中二人,有時因為討論問題需要更多的人參與,人數可達十余人。
所以,在大唐初期,中書令和門下侍中權力最大,被稱作“真宰相”。
而李世民之所以召來房玄齡與魏徵這兩個人,就因為房玄齡是當朝中書令,而魏徵是門下侍中。
李世民想要改革大唐的科舉制度,得先與房、魏兩人溝通好,然后由這兩人召集兩省官員在政事堂商議。
“兩位卿家,今日朕召你們前來,是為了科舉之事。”
“此次科舉作弊,暴露出本朝科舉制度存在很多問題,所以朕打算對其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