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筒盛放茶藝所用器物,茶匙用以盛茶入壺,茶漏于置茶時,安放在壺口,濾去茶葉,引茶入壺。茶則挖取壺內泡過的茶葉,茶夾挾出茶渣,茶針疏浚壺嘴和蜂巢樣的內網。
除卻這“茶藝六君子”,還要再置辦孟臣沖罐、若琛甌、玉書鍋、紅泥烘爐
尋常人家,哪里置辦得起這許多雅致之物,又哪里有這樣的閑情逸致,耗費上大把時光,只為了烹煮一盞好茶?
宋璃微微一笑,反問道:“烹茶講究眾多,規矩繁瑣,這冗雜的步驟,令人望而卻步,那,若是略去這些步驟呢?”
“江南鮮茶豐產,然飲茶之風卻并不盛行,無外乎是這茶具與茶葉,攜帶不便,沖飲繁瑣的緣故。”
“若是將茶葉分成小包,每次只需取一袋,開袋即可沖泡,略去茶針茶漏的工序,豈不方便快捷?”
宋玨明白了她的意圖,立時悄悄在心中盤算起來。
將大袋新茶,分裝成每次飲用的小包,便于隨時隨地沖飲,的確新穎方便。
但用于茶包的料子,須得纖薄疏水,卻又柔韌不易破,唯有用輕紗。
紡紗不易,哪怕便是最便宜的縐紗,每匹也要八兩銀子,足足是棉布的兩倍有余。
改換了包裝,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購紗的成本,自然也得算進茶包的售價中。
宋玨同宋璃共事數月,此刻已然猜到,五妹妹這“袋泡茶”的受眾群體,是有飲茶習慣,卻苦于囊中羞澀的寒門子弟。
但這些學子,一件棉布長衫,尚且要洗了漿,漿了補。縐紗制成的茶包,定價不菲,如何能成為他們的口糧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