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酣耳熱之際,之前個人之間那點不愉快早就煙消云散,只剩下男人之間不打不相識的豪氣。
接下來的日子,王衛國徹底過上了清閑的生活。
山里的野豬被他收拾得差不多了,各廠暫時不缺肉。
他也樂得清靜,正好養養上次留下的傷,恢復元氣。
每天,他不再進山,而是慢悠悠地趕著牛車,幫著村里幾戶缺勞力的人家去河邊拉水,日子過得平淡而愜意。
這天,他剛拉完水回到村口,就看到村里的大槐樹下圍了一大群人,大隊長正陪著幾個穿著藍色工作服、頭戴安全帽的陌生人說著什么,氣氛異常熱烈。
“衛國,快來快來!”
大隊長眼尖,看到他立刻招手。
王衛國把牛車停好,走了過去,好奇地問。
“叔,這是咋了?這么熱鬧。”
“大好事!”
大隊長滿面紅光,指著那幾個陌生人,激動地說道。
“供電局的同志!來給咱們村拉電網了!”
“拉電?”
這話一出,不光是王衛國,周圍的村民們也都沸騰了。
“真的假的?咱們村也要有電燈了?”
“俺的娘哎,以后晚上納鞋底,再也不用湊著煤油燈熏眼睛了!”
村里人是真的興奮了,早就羨慕隔壁幾個大隊晚上亮起的那一片光亮,現在終于輪到自己村了。
王衛國心里也涌起一陣喜悅。
晚上那昏暗的煤油燈,煙熏火燎不說,光線還差,干點啥都不方便。
他比村里任何人都清楚,電,對一個村莊未來的改變有多么巨大。
雖然這年頭的農村電網,主要功能就是照明,但也足夠讓人激動了。
供電局的同志被村民們的熱情包圍,一個看起來是負責人的中年男人笑著解釋道。
“大家靜一靜,咱們這次來,就是做前期勘測的。電費是按‘包燈制’收,一個燈泡一個月一毛五,咱們推薦大家用十五瓦的,夠亮堂,也省錢。”
一個月一毛五,對現在的農村家庭來說,咬咬牙也能承受。
一想到能用上和城里人一樣的電燈,這點錢花得值!
接下來的半個月,整個沈家村都沉浸在一種建設家園的火熱氛圍里。
供電局的技術員負責指導,村里的壯勞力們則成了主力軍。
挖坑、立桿、架線……
一根根涂著瀝青的木頭電線桿,在村民們的汗水和號子聲中,從村頭立到了村尾。
電線拉好的那天,村里的供銷社差點被擠爆了,燈泡、燈頭、電線,成了最搶手的商品。
王衛國也買回來三個十五瓦的燈泡,動作麻利地在正屋和兩個房間里都接好了線。
他特意給每個燈頭都做了一個簡易的拉線開關,這在當時還是個稀罕玩意兒。
傍晚,當村里的大喇叭通知統一送電時,幾乎全村的人都跑出了家門,仰著頭,屏息以待。
隨著遠處變電站一聲輕微的“嗡”響,剎那間,一盞、兩盞、成片的燈光,在沈家村的夜幕中次第亮起。
那溫暖的、明亮的黃色光芒,驅散了千百年來的黑暗,也照亮了每一張充滿驚奇與喜悅的臉。
“亮了!亮了!”
孩子們在燈光下歡呼雀躍,大人們則激動得眼眶發熱。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