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澤發現的那段深植于感知繭房系統底層的冗余代碼,如同一顆在心臟附近發現的休眠炸彈,徹底改變了基地內部的氛圍。信任的基礎被動搖了。原本以為固若金湯的技術堡壘,卻發現可能從建造之初就存在著難以察覺的漏洞。西園寺導演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是冒著未知風險繼續依賴虛擬系統進行深度創作,還是退回到限制更多但相對干凈的實體排練模式。
在一次氣氛凝重的核心團隊會議上,技術負責人面色羞愧地匯報了初步調查結果。那段代碼的植入手法極為高明,利用了早期系統集成時一個未公開的固件更新漏洞,其觸發條件極其復雜且隱蔽,似乎與特定的神經信號模式、環境數據流甚至某個特定時間點的系統負載有關聯。更令人不安的是,代碼具有自毀和反追蹤設計,王越澤在嘗試深度解析時,觸發了其防御機制,導致部分關鍵邏輯模塊被永久擦除,無法完全還原其全部功能,但殘留結構顯示其具備數據采集和定向干擾的能力。
這意味著,技術負責人聲音低沉,不僅紀憐淮在虛擬環境中的表演數據、生理反應可能被監控,甚至她的神經活動模式、情感波動都有可能成為被竊取和分析的目標。更嚴重的是,對方具備在特定條件下,直接干擾她感知的能力,就像上次那個燃燒的符號。西園寺導演目光掃過在場每一個人,我們不能再將演員的安全置于這種不可控的風險之下。
經過激烈討論和風險評估,團隊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暫停在星海制片基地地下核心區的所有虛擬制片和復雜實體排練,將工作重心暫時轉移。西園寺導演動用了自己多年積累的人脈和資源,緊急聯系了一個位于遙遠海外、以與世隔絕和極致安保聞名的私人拍攝基地,鏡湖孤島。該島嶼位于一片受保護的自然海域,只有特許的飛行器或船只可以抵達,島上設施齊全,擁有頂級的實景拍攝條件和完善的保密措施,常被用于拍攝需要高度保密的大制作影片。
轉移計劃在高度保密下迅速制定。為了迷惑可能的監視者,團隊采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先是一小部分設備和人員高調返回新江戶城內的一個輔助工作室,制造項目可能因技術問題暫時撤回市區的假象。與此同時,紀憐淮、徐覓、西園寺導演、冰見薰以及最核心的創作、安保成員,則在一個深夜,分乘兩架經過特殊改裝、具備隱身功能的小型垂直起降飛行器,悄然從基地的秘密起降坪出發,直飛海外。
飛行過程漫長而安靜。紀憐淮靠在舷窗邊,看著下方浩瀚的太平洋在月光下泛著鱗片般的銀光,心中五味雜陳。離開相對熟悉的環境,前往一個完全未知的孤島,前途充滿了不確定性。但另一方面,能夠暫時擺脫那個被滲透的虛擬環境,呼吸到真實的海風,也讓她壓抑的心情得到了一絲舒緩。徐覓在一旁整理著分鏡腳本,眼神中既有對未知環境的期待,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憂慮。西園寺導演則始終閉目養神,仿佛外界紛擾與他無關,但緊抿的嘴角透露著他內心的凝重。
數小時后,飛行器開始降低高度。透過薄霧,一座蔥郁的島嶼輪廓逐漸清晰。島嶼面積不大,中央有連綿的丘陵和茂密的熱帶雨林,環繞著潔白的沙灘和清澈的礁湖。飛行器沒有直接降落在島嶼唯一的停機坪,而是懸停在一片僻靜沙灘上空,放下軟梯,眾人換乘等候在此的電動越野車,沿著林間小路駛向位于島嶼另一側的住宿區。
鏡湖孤島基地名副其實。主體建筑群依山傍水,巧妙地融入自然環境,采用低能耗和環保設計,幾乎不產生光污染和噪音。住宿是分散的獨立別墅,保證了私密性。最重要的是,整個島嶼被先進的監控系統和經過嚴格審查的安保團隊二十四小時守護,外圍海域有巡邏艇,空域有無人機警戒,幾乎杜絕了外部勢力悄無聲息滲透的可能性。基地經理是一位沉穩干練的前海軍陸戰隊軍官,他向團隊簡要介紹了安保流程和應急預案,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
安頓下來后,盡管環境優美靜謐,但團隊并未放松警惕。郁堯和王越澤遠程接入島嶼的安全網絡,協助進行了一次徹底的網絡安全掃描,確認系統干凈。所有從島上對外發出的通訊都經過嚴格加密和審查。團隊成員被要求嚴格遵守保密協議,限制與外界聯系。
工作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由于失去了頂尖的虛擬制片技術支持,排練回歸到更傳統的方式,劇本圍讀、角色深度分析、動作設計、以及利用島嶼上的自然實景進行一些不需要復雜特效的戲份預演。西園寺導演將重點放在了打磨文戲和演員的內心世界上。每天,團隊會在面朝大海的開放式排練廳里,進行長時間的劇本分析和表演工作坊。
失去了虛擬環境的沉浸式輔助,紀憐淮不得不更多地依靠自身的想象力和情感記憶來構建角色的內心世界。這對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也促使她進行更內在、更本質的表演探索。她花了大量時間獨自在沙灘上散步,在礁石上靜坐,感受海風的吹拂、海浪的拍擊、以及星空下的寂靜,將這些真實的自然體驗與星在宇宙中的孤獨感聯系起來。她發現,這種返璞歸真的方式,反而讓她對角色有了更深刻、更個人化的理解,表演也褪去了一些技術性的雕琢,多了幾分發自內心的真實感。
徐覓也調整了工作方法。她利用島上的自然光影和獨特地貌,拍攝了大量的參考照片和視頻,與攝影指導一起研究如何利用實景拍攝來營造所需的氛圍。他們規劃如何利用茂密的雨林來表現外星叢林的幽深神秘,如何利用夜晚無光害的璀璨星空來構建影片中的宇宙背景,如何利用狂風暴雨的天氣來外化角色內心的沖突。這種與自然直接對話的創作方式,帶來了一種不同于高科技虛擬制片的新鮮感和挑戰。
然而,孤島并非絕對的世外桃源。盡管安保嚴密,但潛在的威脅如同環繞島嶼的深海,看似平靜,卻暗流涌動。到達島嶼的第三天,基地的安保團隊在進行例行巡邏時,在島嶼最北端一處人跡罕至的礁石灘,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痕跡,幾個被潮水沖上來的、不屬于基地任何人員的腳印,以及半截被遺棄的、高性能的防水通訊設備外殼,雖然內部芯片已被拆除,但外殼的型號顯示是某種專業級野外偵察設備。這一發現立刻拉響了警報。
基地經理迅速加強了沿岸巡邏,并出動水下無人機對周邊海域進行掃描,但未再發現其他入侵跡象。痕跡表明,曾有人試圖靠近甚至短暫登陸島嶼,但可能因嚴密的防護而迅速撤離了。是誰,是遺物會的偵察人員,還是嗅到風聲的狗仔隊,或者是其他未知的勢力,無法確定,但這一事件清晰地提醒所有人,他們并未完全脫離窺視的目光。
與此同時,王越澤在遠程監控島嶼網絡時,發現了幾次極其短暫、來源不明的試探性掃描,目標指向基地的外部通訊節點。這些掃描手法高超,幾乎瞬間消失,無法追蹤源頭,但意圖明顯是在試探島嶼的網絡安全防護強度。王越澤加強了防火墻,并設置了更復雜的誘餌系統,但對方似乎極為謹慎,一擊不退,并未深入。
這些接連發生的事件,讓孤島上的寧靜生活蒙上了一層陰影。團隊成員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內心始終繃著一根弦。紀憐淮在散步時,會不自覺地留意身后的樹林和海平面,夜晚聽到不同尋常的聲響,也會讓她瞬間警覺。這種持續的低強度壓力,雖然不像虛擬環境中的直接攻擊那樣驚心動魄,卻更像一種緩慢的消耗,考驗著每個人的心理耐力。
西園寺導演敏銳地察覺到了團隊情緒的變化。他并沒有刻意淡化威脅,而是引導大家將這種身處孤島、被無形力量環伺的孤立感和警惕感,融入到創作中。星在廣袤宇宙中探索,不也正是這樣一種狀態嗎,遠離熟悉的文明世界,獨自面對未知的危險和誘惑,依靠內心的信念和專業的素養堅持下去。這種現實與劇情的微妙共鳴,反而為表演注入了一種更加真實的張力。
在一天傍晚的劇本圍讀會上,討論到星在發現文明消亡真相后,產生的巨大虛無感和存在主義危機時,紀憐淮結合自己在孤島上的感受,提出了一種新的演繹思路,那種危機感不僅僅是哲學層面的,更是一種切身的、生理性的恐懼,仿佛腳下堅實的大地突然消失,墜入無底虛空。她建議用更細微的肢體語,比如手指無意識的蜷縮、呼吸節奏的紊亂、以及眼神中瞬間的空洞來表現這種崩潰感,而不是僅僅依靠臺詞和表情。這個想法得到了西園寺導演和徐覓的高度認可,認為這使得角色的心理層次更加豐富和可信。
幽稷似乎也對島嶼環境有所反應。它傳遞來的意念碎片中,偶爾會夾雜著對這片海域古老而龐大意蘊的模糊感-->>知,此片水域,沉眠之物甚多,其念悠遠,有時又會發出對遠處海平面上偶爾出現的、非正常航行器能量波動的警惕,有異物徘徊于外,其意不善。這些碎片化的信息,雖然難以直接轉化為行動指南,卻進一步強化了紀憐淮對周遭環境潛在風險的直覺。
在孤島上的日子一天天過去,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雖然沒有高科技設備的輔助,但這種專注于表演本質和團隊協作的氛圍,反而讓核心創作成員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對劇本和角色的理解也達到了新的深度。然而,每個人都清楚,這種相對平靜的狀態是暫時的。他們如同暴風眼中的航船,暫時安全,但風暴并未遠離。
外部窺探的跡象表明,對手并未放棄,他們只是在等待,或者正在醞釀新的、更難以預料的行動。下一次風波何時到來,以何種方式沖擊這座孤島,無人知曉。他們能做的,只有抓緊時間,深化創作,并時刻準備著迎接未知的挑戰。真正的考驗,或許就在下一個浪頭背后。
隨著在孤島上的時間推移,團隊的日常節奏逐漸穩定下來。清晨,紀憐淮會在海浪聲中醒來,進行一小時的瑜伽和冥想,幫助自己澄澈心神,為一天的創作做準備。早餐通常在面朝大海的露天餐廳進行,食物是島上自給自足的有機食材,新鮮而健康。西園寺導演有時會在早餐時分享他早年游歷不同星球時遇到的奇聞軼事,用輕松的方式拓寬大家的視野,緩解緊張氣氛。
上午的時光主要用于劇本深度研討。排練廳的門窗敞開,帶著咸味的海風穿堂而過。眾人圍坐在一起,不再是簡單地朗讀臺詞,而是逐字逐句地剖析潛臺詞、挖掘人物動機、探討場景的情感基調。西園寺導演對細節的要求達到了極致。他會讓紀憐淮和飾演輝的演員反復演練一段看似簡單的對話,直到每一個停頓、每一次眼神交流、甚至呼吸的輕重緩急都精準地服務于人物關系和情緒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