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量產,是極為關鍵的一點。
不能,蒲元也就是一位高明的鍛刀大師。
反之,若能到做到量產...
面對周瑜的詢問,蒲元回望一眼身后,回答道:
“啟稟君侯,若火井數量能再多一些,量產也不是不可能。”
“挖!”
周瑜一句廢話沒有,看向縣令吩咐道:
“繼續往四周擴散性挖掘,只要挖不出水,可以盡可能深挖。”
眼下,周瑜已經非常確定,火井縣地下富含大量天然氣礦。
這才月余時間,就從原來的一口火井,增加到十幾口火井。
只要繼續擴大范圍,加大發掘力度,這個數量肯定還會增加。
“遵命!”縣令忙不迭答應。
“若我火井的數量規模能提上去。”周瑜說著一頓,“我會考慮把縣改為郡,由你繼續負責。”
“君侯放心!”縣令聞大喜,“卑職爭取為您挖出一百口火井!”
周瑜的許諾,立馬調動起縣令的積極性。
有了這個承諾,縣令往后挖的就不是火井,而是他本人的前途。
何況事情又不難,本質就是打井而已,卻能挖到兩千石的太守,簡直是天大的好事。
而且以火井縣能帶來的經濟效益,由縣升郡也并無不妥。
“好好干。”
周瑜勉勵縣令一句,旋即看向蒲元,道:
“先生若不介意,往后關于鍛鐵技藝方面的工作,就由您全權負責。”
“至于職位...”周瑜稍作沉吟,“暫定為五金中郎將,武器、甲胄、箭矢、農具、炊具,都歸您來掌管。”
蒲元渾身一震,忍不住呼吸急促。
沒想到初見之下,周瑜就愿對他委以重任。
要知道,工匠的社會地位,在當下還是普遍偏低。
一時間,蒲元生出一股‘士為知己者死’的念頭。
從前,蒲元也曾向各種各樣的大人物獻上佩劍。
但不出意外,所有大人物,都僅僅是把他當個鍛刀大師對待,僅此而已。
唯有周瑜不看輕他的出身,一出手就是中郎將這個級別。
不過話說回來,主要還是周瑜識貨,發現劍身材質是鋼。
“小人叩謝明公天恩!”
蒲元長身下拜,五體投地,面對周瑜的誠意徹底歸心。
“先生快快請起。”周瑜親自上手攙扶,“您的才華是真正的利國利民之事,還請您為我詳細說道一二。”
這還真不是吹捧,這年頭能弄出來鋼材,絕對有劃時代意義。
對于各路諸侯而,最終要的兩件事——耕與戰。
戰爭方面很好理解,有了鋼材之后,不管是甲胄的防御力、武器的攻擊力、以及箭矢的穿透力,都會邁上一個大臺階。
農具方面同樣如此,當下許多偏遠地區,還有百姓用木質、骨質的農具。
而且一般的青銅、鐵質農具,也非常不耐用。
有了鋼制的農具,百姓的耕種也會受益很大。
“明公請移步,小人為您介紹一二。”
蒲元熱情高漲,引著周瑜來到鍛造臺前。
只見幾名青壯圍著鍛造臺,將燒紅的鐵胚不停鍛打,待其延展開來后,再重新折疊起來,如此循環往復。
若鐵胚冷卻下來,就會再送入火井中加熱。
“明公,每一塊鐵胚都需要經過百煉。”蒲元適時講解。
簡而之,要反復折疊一百次,才算加工完成。
“真正的千錘百煉啊。”
周瑜連連點頭,技術倒是不高明,但就是個辛苦活。
除此之外,最大的優勢其實還是火井。
試想,倘若沒有火井,想要一塊鐵胚得以百煉,這個過程要耗費多少燃料?
若派人上山砍柴,又要多耗費多少人工?簡直不敢想象...
怪不得蒲元坦,想要量產鋼材,必須要有更多的火井。
“主公。”費祎適時開口,“蒲元先生的拿手絕技,乃是最后的淬火。”
“哦?”周瑜感興趣道:“不知可否讓我見識下?”
“明公重了。”
作為技術型人才,蒲元一點不含糊。
“待匠人錘出成品,還請君侯過目,不如先為您講解一二?”
“好。”周瑜自無不可。
“小人覺得淬火之事,用的水非常重要。”蒲元侃侃而談,“不同河流的水質不同,有的柔和、有的生硬...”
周瑜暗暗稱奇,蒲元能想到水質對淬火效果的影響,看來絕對有過深入研究。
其實周瑜有所不知,眼前的蒲元在歷史上,也算是一號人物。
史料記載,蒲元為諸葛亮打造三千神刀,用以裝備精銳之師。
后世學者根據出土文物,以及與文獻對照,證實蒲元的鍛造技藝,乃漢末三國冷兵器鍛造的最高成就。
“小人在益州多年,對每條河的水質都有了解。”蒲元繼續道:“漢中的水質不行,淬出來的兵刃會顯得很脆。”
“蜀中水質更加,淬火后更增強韌性。”
“但要說那條河的水質最好,還要數長江主流。”蒲元惋惜道:“可惜,火井縣不臨長江,此處河流乃長江支流,終歸差了一截。”
“元雄。”周瑜聽罷立即開口,“給你一個任務,派出一隊駐軍,日日去長江汲取水源,為先生淬火所用。”
“遵命。”吳班當即領命。
“明公。”蒲元動容道:“這太麻煩了...”
“麻煩算什么?”周瑜渾不在意,“武器甲胄都是將士們使用,關乎他們的身家性命,想來他們不會介意質量更好一些。”
“主公說的沒錯。”吳班附和道:“若能提升裝備的質量,將士們絕對毫無怨。”
“這...”蒲元大為感動,“多謝明公。”
作為一個鍛造者,蒲元也希望打造出更好的作品,精益求精是每個手藝人的追求。
這時,正好有鐵胚完成百煉,蒲元得以一展身手。
看外形,乃是一柄戰刀,此時黑不溜秋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