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譙周,拜見君侯。”
周瑜坐在主位上,審視眼前之人。
身長八尺、衣著樸素。
若非事先知曉,還真不看出有什么大儒氣質。
由于內心對譙周有些抵觸,周瑜不自覺就表現的有些疏離,微微頷首道:
“先生免禮,坐。”
“謝君侯。”
對于周瑜并不熱情的表現,譙周并未表露出什么情緒。
于下首落座,正襟危坐、一板一眼,給人一種規規矩矩的感覺。
“我意,在成都興辦一座書院。”周瑜開口道:“讓蜀中學子免費讀書。”
“君侯仁慈。”譙周稱贊道:“這是賢主之舉,蜀中學子都會感恩君侯的善行。”
“先生謬贊了。”周瑜并不吃這一套,擺擺手道:“書院尚缺一名祭酒,先生的呼聲非常高。”
“非我輕視先生,實乃教育乃國之根本,不可不慎、不可不察。”周瑜繼續道:“故而邀請先生過府一見,想聽聽您對于教育的理念與看法。”
縱然周瑜不喜譙周,但也不能隨意打發,以免寒了蜀中人心。
總不能直接說,我懷疑你是軟骨頭,所以不讓你當祭酒吧?這未免太扯了...
周瑜故意讓譙周談談,對于教育方面的看法,然后再以理念相左否決此人,如此就能順理成章,誰也挑不出毛病來。
“啟稟君侯,在下對此確實有些看法,若有說的不對之處,還望君侯海涵。”
“先生但說無妨。”周瑜點頭示意。
“君侯,在下斗膽,私以為當下的經學...”譙周頓了下,“已然偏離最初的本意。”
周瑜聞微微挑眉,譙周的發不可謂不大膽。
經學,在當下可是“官學”。
這是什么概念呢?
經學做的好,就能直接當官。
譙周直接抨擊當代官學,就顯得耐人尋味。
尤其一點,凡是經學,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也就是所謂的家傳絕學。
包括周瑜所在的廬江周氏,同樣有這樣的家傳絕學,只有本族子弟能夠學習。
為啥看得這么緊?
無他,學會就能輕輕松松出仕。
眾所周知,舉孝廉是當下的出仕方式,但卻不是唯一方式。
或者說,舉孝廉已經是比較高端的路線,往往那些重點培養的世家子弟,才能通過這個方式出仕。
要知道一點,每十萬人之中,每年才產生一個孝廉名額。
平均算一下,一個郡一年最多五個名額頂天了。
很顯然,就這點名額,肯定無法滿足境內世家大族的需求。
簡而之,只有家族中的拔尖、杰出、嫡系的子弟,才有被舉孝廉的資格。
那么,另外得不到孝廉資格的世家子弟,該以什么方式出仕呢?
明經。
所謂明經,通曉儒家經典者可通過此科入仕,也就是當下的經學。
“先生說說看,經學如何偏離了本意?”周瑜升起幾分興趣。
“回君侯,經學本是闡述圣人的經典,如今卻變成借圣人經典之名,闡述自己的觀點。”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
前者,用各種經典著作中的論斷,來解釋和證明自己的觀點。
后者,歪曲各種經典的本意,來為自己的觀點做注腳。
一句話,翻來覆去,能翻譯出一百種意思...
周瑜作為世家子弟,從小學習過經典之人,自然明白譙周的意思。
“大勢如此,如之奈何?”周瑜反問道。
能提出問題,算不得什么本事。
但凡是讀過書之人,都能看到這個問題,譙周的見解也稱不上什么高論。
真正有能力的人,不僅能提出問題,更能解決問題。
“君侯,在下愚見,書院應當注重務實。”譙周拱手道:“而不是培養一些只懂得尋章摘句、皓首窮經的腐儒。”
“圣人的書是用來讀的,拿來辦事一無是處。”譙周繼續道:“在下就不太喜歡諸子的文章,往往都是觀其大略。”
周瑜微微驚訝,心道這家伙還真敢說...
其實譙周說了假話,他不僅不是觀其大略,而且非常精通經學。
之所以這么說,無非是想告訴周瑜,他本人不喜歡經學,更注重于務實。
正因為譙周精研過經學,最終才得出一個道理,這玩意兒意義不大...
從譙周教導的弟子就不難看出,此人的確非常務實。
既能教導處文立、李密等名臣,也能教導處羅憲這般名將。
甚至《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是是出自譙周門下。
但就這點來看,譙周教書育人的本事絕對不差。
“不知先生所說的務實,到底是哪方面呢?”周瑜繼續發問。
“治政、治民、治兵、治法。”譙周不假思索,“君侯創立書院的目的,自然要多多培養這方面的人才,讓他們日后為君侯效力。”
政治、經濟、軍事、律法,多多培養這方面的人才,對于周瑜而自然百利而無一害。
一時間,周瑜不由陷入糾結之中...
無他,面前這家伙太對胃口了。
沒見面之前,考慮到譙周“歷史上”的聲名狼藉,周瑜內心天然抵觸。
見面后,一番交談下來,周瑜發現這廝還真是個人才,而且教育理念非常先進,同時還對周瑜的胃口,不禁讓周瑜生出愛才之心。
一番糾結之后,周瑜決定再試探一下。
“敢問先生,對于當今天下的大勢,可有什么看法?”
這個問題的意圖,就是想看看譙周的態度。
保皇黨?投降派?
到底是什么態度,就能從譙周的答案中窺見一二。
“當今天下,諸侯林立,漢室江山已然式微。”譙周拱手道:“君侯在南,面北而拜,施行仁政,以待天時。”
到底是文化人,說的話非常含蓄,好在周瑜讀書不少...
翻譯一下,就是讓周瑜割據南方,表面上繼續侍奉漢室,實際上積蓄實力,等待北方出現變化。
對味!
不得不說,譙周這番話實在太對胃口,最終讓周瑜下定決心。
“先生的對于教育、對于天下的見解,我都非常滿意,希望你能一以貫之。”
最終,周瑜還是下定決心,選擇啟用譙周這個人。
盡管此人在歷史上的所作所為,令周瑜有些抵觸心理。
但反過來想一想,在不同的環境下,人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在劉禪手下,譙周是個不折不扣的投降派。
但換到周瑜手下,也許譙周也會隨之而改變。
尤其,周瑜已經改變歷史的走向,說不定也會影響到譙周的走向。
未見得,譙周就一定如同歷史上那樣,周瑜打算給他一次機會。
倘若日后露出不妥的苗頭,周瑜也能隨時將其拿下,不必為此太過糾結。
念頭通達之后,周瑜看著眼前的譙周,不由也順眼幾分。
“書院祭酒一職,還望先生能夠出任。”周瑜當即表態,“還望先生莫要推辭。”
“固所愿,不敢請耳。”
得到周瑜的應允,譙周也是毫不猶豫答應下來。
能為蜀中的教育事業出一份,也是譙周求之不得的事情。
畢竟,在周瑜入蜀之前,譙周就已經在做這件事,廣招門人弟子傳授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