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他們清楚,沒必要和劉奕邦爭論,他們知道劉奕邦是有大志向的人,如同鯉魚,終要躍龍門,不會在他們這個地方長久停留。
匯報完正事,周書記問道:“小劉鎮長,縣里面同意了咱們的提議,先給我們派來五個醫生,還想要咱們提供七個名額,你看這樣安排行不行?咱們鎮上醫院安排三個名額,如何?”
劉奕邦笑著說:“行,周書記,您和王鎮長安排就行,我只有一個要求。所有派去的大夫,必須有能力、有真才實學,而且要年輕。要是咱們送去的都是關系戶,不符合標準,人家會把人退回來,以后就再也沒機會了。”
周書記和王鎮長點頭表示明白:“要說別的事兒,或許有人想耍小聰明、走捷徑。可這看病救人的事兒,誰敢亂來啊?畢竟人吃五谷雜糧,誰都會生病。縣里面這七個名額,其中三個給了市里。來的可都是正兒八經醫學院畢業的高材生。這么好的機會,大家都不會浪費。”
沒辦法,這里的醫療資源實在太匱乏了,從上到下都格外珍惜這次機會。培訓一年,只要認真學,能學到不少真本事。
今年有這樣的機會,明年說不定也有,大家都盼著能持續發展。好的資源,真不是那么容易爭取到的。
劉奕邦放心了,說道:“那就好。這些事情,后續我會聯系鄉村醫生,讓他們來參加培訓,同時咱們還得想辦法提高他們的待遇。”
王鎮長面露難色,嘆著氣說:“誰不想提高待遇啊?可咱們這兒資源匱乏,到處都需要用錢,現在老師的工資有時候都還會拖欠。”
劉奕邦皺起眉頭,深知這貧困地區窮得太厲害了,說道:“還得大力發展經濟啊!”
“是啊,經濟發展不起來,其他方面都得受影響。”王鎮長感慨道,“現在膽子大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確實快,但出去的人畢竟還是少數。要是能找到合適的工廠,組織村里的青壯年出去打工,倒也是個辦法。”
劉奕邦思索片刻后說:“發展經濟,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外出務工,確實是個不錯的主意。”
他沒有立刻答應,打算稍后給朋友季恒打電話。季恒那邊私營工廠眾多,或許正需要工人。到時候以鎮政府的名義,向外輸送勞動力。
不僅江浙一帶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工廠眾多,沈城那邊也是如此,工資水平相對較高。
回到辦公室,劉奕邦立刻給季恒和另一位在江浙地區的楊成打電話,詢問他們那邊是否需要勞動力。
季恒回答道:“需要,我這段時間正在統計呢,正想著你那邊要是有富余勞動力,可以輸送過來,這也是個不錯的增收途徑。”
劉奕邦聽后,松了口氣,說道:“那咱們能不能以公對公的形式合作,把這些勞動力輸送過去?畢竟大家人生地不熟,第一次出遠門,難免會擔心害怕。另外,這樣也便于管理,防止出現混亂。過年的時候,統一幫他們買車票回家。對了,賺的錢直接打到銀行卡里,這樣更安全,還得對他們進行相關培訓……”
季恒明白這活兒不輕松,但好朋友這么做也是為了給當地百姓一個保障。
季恒點頭應道:“行,我這邊統計好就告訴你。”
“多謝了。”劉奕邦感激地說,大家太窮了,能賺點錢改善生活真是太重要了。
同樣的電話,劉奕邦也打給了二哥劉奕文,并且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