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邊的風散了,秩序迅速回歸,移民潮自然也隨之止歇。
這些年來,莫蘭陸續從各種渠道收攏了200多萬內陸移民,說起來也不算少了。
但是,架不住這娘們的需求大啊。
曼谷華人街分流了幾十萬,芭提雅和周邊府市又分流了幾十萬,還有萬倫的汽車城,也分走了十幾萬。
移民中,最精華的二十幾萬敢打敢拼的青壯,基本都參了軍,成了杜莫軍團的中流砥柱。
剩下的一百多萬移民,一股腦全都送去了加里曼丹島。
不過,島上的土著有2000多萬,這么點人,連百分之五都勾不到。
說到底,這些內陸移民才是莫蘭的自己人,也是她實現傀儡統治的根基,比率太低的話,她的地位早晚不穩。
現在,移民缺口還不是莫蘭面臨的首要問題,畢竟她軍權在握,短時間還沒人敢炸刺。
主要是缺乏人才,尤其是各方面的管理人才,奇缺。
新建的幾百家工廠,礦場,以及地方政務都亟需基層干部,指望本地土著,先別說莫蘭信不信得過。
這些土鱉連識字的都挑不出來,純屬白扯。
所以,莫蘭最近沒在加里曼丹島,也沒在暹羅,而是去了港島,向她的好閨蜜趙英男求助去了。
說起港島,十年間,世界格局天翻地覆,港島原本的軌跡也徹底改變了。
由于杜蔚國異軍突起,霸占這顆東方之珠,導致英資,美資,以及大多數西方資本紛紛逃離。
如果按照這個軌跡發展下去,港島斷了這份機緣,應該會變得落寞,黯然,最后一蹶不振。
事實上并沒有。
60年代末70年代初,經過幾十年臥薪嘗膽,東瀛已然從戰敗的陰霾中掙脫出來,并迅速恢復了元氣。
然后,重新崛起的東瀛資本,在三井家,巖崎家這兩個帶頭大哥的率領下,開始毅然決然的向港島瘋狂注資,并在各個領域展開合作。
按照原本的歷史軌跡,70年代是東瀛的經濟黃金期,80年代初達到巔峰,號稱一座東京城,就能買下整個花旗。
這一世,東瀛雖然被杜蔚國截去了幾分氣運,不過卻依然不可小覷。
航運咽喉,優渥的自由港政策,以及移民潮帶來的人口紅利,再加上日資的注入。
港島沒有衰敗,反而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動力。
到了76年,內陸提前實施的(改)開政策,更是為港島插上了翅膀,一飛沖天。
華夏是全世界最為龐大,同時也是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這一點毋庸辯駁。
而剛剛(改)開時,港島作為內陸唯一進出口岸,自然賺的盆滿缽滿,吃得滿嘴流油。
港島這塊蛋糕實在太大,也太香了。
所以,70年代末,許多曾經出逃的西方資本都悄咪咪的改換馬甲,又偷偷潛了回來。
賺錢嘛,不寒磣。
此時,港島的發展速度也飚到了極限,簡直一天一個樣,甚至比原本軌跡中還要迅猛。
以鯤鵬影業為例,75年掛牌上市,當時的市值只有20億左右,79年,市值狂飆到了260億,短短4年,翻了十幾倍。
其實鯤鵬影業的真實市值絕對沒有這么高,就是因為坐在風口上,所以才乘風而起。
不過該說不說,現在鯤鵬影業確實膨脹的有些駭人,已經成長為全球娛樂行業的哥斯拉。
鯤鵬影業現在港島,大澳,灣島,曼谷,漢城,東京都設有分部,還投建了影視拍攝基地。
每個影視基地都占地幾百畝,既可以拍戲,同時也是主題公園。
另外,鯤鵬影業還擁有港島,灣島,大澳三家電視臺的絕對控股權,兩家藝人培訓學校,以及亞洲地區的226家影院。
就連洛杉磯都設立了分部,位于長灘的影視基地目前正在修建。
鯤鵬影業最牛的還不是這些硬件,而是人才儲備。
旗下簽約藝人過千,其中頭部有小龍哥,麗君,雅芝,冠杰,秋官,青霞,龍哥,發哥等。
不光有華裔藝人,鯤鵬還簽了許多外國藝人。
比如,正當紅的阿蘭狄龍,德尼羅,哈里森,泰勒,赫本,還有籍籍無名的史泰龍,施瓦辛格,丹澤爾,邁克爾,麥當娜。
沒錯,就連未來的流行天王,天后都被鯤鵬影業拿下了,全都是20年的超長契,還有天價違約金。
也沒啥不可能的。
簽約時,他們還只是十幾歲的小屁孩,雖然有點名氣,不過上百萬美元的巨額簽約費,都夠買他們的命了。
除此之外,藝人學校里,還掛著幾百名簽約培訓的儲備藝人,基本壟斷了未來幾十年的星運。
現在,鯤鵬影業不僅在亞洲一家獨大,就算在國際上,都能憑一己之力與好萊塢分庭抗禮。
然而,這么牛皮的鯤鵬影業,僅是趙英男旗下諸多產業之一,甚至連前三都排不上。
港島這塊蛋糕,由于外來資本的不間斷注入,分食,趙英男的實控比例無可避免被稀釋了,不過占比依舊超三成。
盤子擴大了十幾倍不止,占比卻只降了兩成,她依然是港島的無冕之主。
武力方面,趙英男麾下的實力也同樣不弱,她的私人衛隊也早就升級為雇傭軍團了,名為閻羅。
總數2400人,平時駐扎在西貢牛尾島。
閻羅的人數雖然不多,但每個成員幾乎都是千挑萬選的兵王級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