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軍事學院的午后,陽光很好。
知了在窗外那棵高大的法國梧桐樹上,扯著嗓子,不知疲倦地叫著。
給這所莊嚴肅穆的最高軍事殿堂,平添了幾分夏日的慵懶。
將軍班的教室里,氣氛卻與窗外的慵懶截然不同。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粉筆灰的味道,和一種被稱為“知識”的,讓人昏昏欲睡的氣息。
講臺上,一位戴著金絲眼鏡,穿著一身筆挺教員服,看起來文質彬彬的中年男人,正在黑板上,畫著復雜的進攻路線圖。
他的聲音不疾不徐,帶著一種學者特有的嚴謹與從容。
“同學們請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初期,德軍第六集團軍之所以能長驅直入,其核心優勢,就在于他們完善的‘裝甲集群突擊’理論,以及由空軍、炮兵、裝甲兵和步兵所組成的,高效的‘體系化作戰’模式。”
他停頓了一下,用粉筆,在代表德軍的箭頭上,畫了一個圈。
“但是,隨著戰線的無限拉長,德軍的后勤補給線,也暴露出了致命的弱點。當蘇聯的冬天來臨,當他們的坦克因為缺少燃料而趴窩,當他們的士兵因為缺少冬衣而凍死在雪地里時,這場戰爭的勝負天平,就已經開始悄然發生逆轉。”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現代戰爭,尤其是大規模的集團軍作戰,打的不僅僅是戰術,更是后勤,是國力,是一整套完善的戰爭體系。任何脫離了體系支撐的個人英雄主義,在鋼鐵洪流面前,都顯得不堪一擊。”
一番話,說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臺下坐著的那些,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了半輩子的將軍們,雖然有些人聽得云里霧里,但大多都還是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情。
只有一個人例外。
教室的角落里,李云龍正襟危坐,但那雙眼睛,卻早已沒了焦距。
他一會兒看看窗外的知了,一會兒又低頭,用手指在面前那本嶄新的,幾乎沒翻過幾頁的筆記本上,無意識地畫著圈。
他聽得哈欠連天。
什么體系,什么后勤,什么狗屁規律。
在他看來,這些都是馬后炮,都是紙上談兵。
打仗,哪有那么多彎彎繞。
不就是你一槍我一炮,看誰的骨頭更硬,看誰的命更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