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時聊天室里又是一陣騷動。
“大秦祖龍:賠款十幾億兩銀子,陪葬一億兩銀子,卻拿不出六百萬兩軍費。清朝真的爛的不成樣子了,活該清朝要完!雖說挖墳實屬缺德,但是,我還是想說。哈哈哈......活該!盜的好!”
“劉老三:我政哥說的好。此等妖婦,不配有人祭奠!”
朱元璋看到這一幕心中郁結都散了不少。
“開局破碗:報應不爽!”
“曹阿瞞:這個盜墓人,我很欣賞!”
清朝皇帝臉色均是有點難看,卻又不敢多說什么。
雖說慈禧是華夏罪人,但始終是愛新覺羅家的太后。
太后皇陵被盜,皇家臉面焉在?
已經有皇帝開始擔心自己的皇陵會不會也被盜了。
......
新的視頻出現。
因為一個約定,佤族人民在西南邊疆駐守了上千年。
當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后,將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種植技術引入當地。
為了感恩,佤族先民便與諸葛亮約定世代看守邊疆,看守了整整1700年。
1934年,鷹軍侵占云南地區,以班洪王為首的各部,聯合發出了《阿佤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
誓斷頭顱,不失守土之責,誓灑熱血,不做鷹殖之辱。
還以“阿祖阿公”的名義組建佤族聯軍奮起反抗,最后擊退鷹軍,保全了華夏領土。
而時至今日,佤族人民依然尊敬的諸葛亮,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諸葛山、孔明山等諸多地名。
“誰懂華夏通史一百篇,三國一共兩篇,丞相獨占一篇的含金量嗎?”
“佤族的兄弟姐妹真的是一諾千年,一口唾沫一個釘的鐵君子啊。”
“諸葛亮當初讓蠻族用饅頭代替活祭,傳授耕種文化之類的生產教化,自然世代被人尊重。”
“丞相1000年后又守護了我們華夏一次。”
“最難得的是一千多年了還能靠諸葛的名字統一十七個部落。”
“淚目了,時至今日云貴川仍有人纏白頭,謂之戴天孝。”
“阿祖阿公之源源相傳,守土有責,倘自我失之后世,相傳之繼,亦自我而不與之,上難以見冥靈之阿祖阿公,更何顏于后世耶!敝王等早夜思籌,廢寢忘餐,剽牛同集,含淚面議,砍指自決,吾地雖地脊民弱,亦有數千方里之廣,百數十萬之眾,據天然之險,恃性之勇。誓斷頭顱,不失守土之責。誓灑熱血,不作英殖之奴。雖剩一槍一彈,一婦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也。自今而后,本自決自衛之精神,置死后生之決誓,何懼強敵野心之侵略。――《阿佤十七王敬告祖國同胞書》”
......
劉徹不禁心生敬佩。
佤族早在先秦時期的《山海經》中有過記載。
如今佤族雖已歸為中原管轄,但也只是聽宣不聽調。
這個諸葛亮竟如此厲害。
將中原的生產技術和種植技術引入佤族,佤族心生感恩便定下盟約守千年國土。
其品性事跡竟然可以直接影響后世千年。
千年啊!
縱使滄海桑田,斗轉星移,仍誓不變!
諸葛亮之人格魅力,佤族之堅守誓,均讓他心生佩服之意。
他已知曉諸葛亮是東漢末年之人。
是他的后人。
他亦與有榮焉。
他突然生出一個想法。
如果他效仿諸葛亮,將生產技術和種植技術傳授給匈奴。
匈奴有了耕地,能吃飽,便不會因為搶糧食入侵中原。
他還要遣人去與匈奴談判,等千年之后國土淪喪之際,一齊抗擊鷹軍,抗擊倭寇!
如此,豈不是一舉兩得。
既可解漢朝匈奴之患,又可為后世抗戰助力。
劉徹將這個想法告知給堂下大臣,大臣們便開始嘰嘰喳喳討論起來。
“陛下,如果匈奴不同意怎么辦?”
劉徹揮揮衣袖,霸氣道:
“那就打,打到他們同意為止!”
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