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挖隧洞過黃河?古人大驚!
中線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還創造了一連串的奇跡。
為了保證輸水干區不與其他河流混合,建設者巧妙地上架渡槽,下挖隧道。
中線工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渡槽:沙河渡槽。
沙河渡槽的設計采用了梁氏渡槽結構,單槽的槽身跨徑為30米,重量重達1200噸。
這么大的槽身根本就無法運輸。因此,建設團隊采取了現場制作、現場安裝的策略,這不僅極大地節省了轉運成本,還確保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沙河渡槽,全長9.05千米。跨越了沙河,將相河和大郎河,打破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多項記錄。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過黃河時,則是用了挖隧洞下穿黃河的方法。
穿黃工程前后歷經八年多的艱苦努力才最終完成。
在施工時用的是黃河號盾構機,據說這是當時世界上直徑最大的盾構機,號稱工程機械之王。
穿黃隧洞運用的是倒虹吸工程,這里面就涉及到許多專業的東西,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搜索。
......
天幕中展示了沙河渡槽的高空俯視圖。
渡槽宛如一條巨龍蜿蜒盤旋,橫跨在沙河之上。
渡槽的梁身巍峨聳立,槽身之間錯落有致。
何其壯觀!
天幕接著播放了穿黃工程的簡介。
各朝古人紛紛傻眼。
盾構機這種機械他們不懂。
反正后世華夏他們不懂的東西多了去了。
但是后世華夏,居然在黃河下面挖隧道!
這也行?!
華夏為了這個工程,感覺已經上天入海,無所不能了!
如此規模、如此復雜的“南水北調”,怪不得華夏要規劃五十年!
各朝皇帝聽完這些皆是失神,心中只剩一個想法。
“南水北調”搞不成了!
沒辦法啊,古代的技術能力,和后世的差距太大了。
就算是知道了各種施工的原理,沒有那些設備,也沒有能力實現。
......
中線工程于2014年順利竣工,全長超過1200km。
自竣工以來,中線一期工程平均每年能夠輸送80億立方米的水量。
與前兩條線路不同,我國南水北調工程的西線仍處于規劃階段。
西線工程旨在從雅礱江、大渡河等長江水系調水,最終注入黃河上游西北部地區,實現長距離的水資源調配。
在這三條線路中,西線無疑是最具挑戰性的一條。
西線的計劃是通過一系列水道和隧道,將長江與黃河連接起來,穿越海拔約3000米到5000米的青藏高原,預計將于2050年完工。
......
“這能完成嗎?”
“青藏高原海拔極高。人在高海拔處生活都會缺氧,有著多種不良反應,更何況是要在那里施工?”
朱棣一陣疑惑。
朱瞻基卻是一臉篤定。
“一定可以的。”
“華夏后人有著克服萬難的決心!”
“而且還有幾十年時間,華夏技術肯定會進步!”
“到那時說不定都不是人去施工了,都是機器施工了!”
朱棣一滯,感覺好有道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