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閱兵的第一層含義,是紀念抗倭戰爭勝利,或者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那么它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就是一個巨大的陽謀。
為什么說它是一個陽謀呢?
因為它的本質,是“以斗爭求團結”。
我們華夏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我們經常會提倡未雨綢繆,提倡防患于未然,還會提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
各朝古人忍不住點點頭。
他們都會懂得,要提前為將來可能到來的危機做好準備。
最常見的就是天災,糧食欠收等等。
所以,他們都會不遺余力的囤糧、攢錢。
這和國家在和平年代也要練兵,是一個道理。
說不定在哪天,敵人就來了。
......
我們當下當然是身處于一個和平盛世,但是以后也是有可能會發生戰爭。
最壞的情況就是,我們和世界的頭號強國,直接杠上。
這種最壞情況發生,我們有把握百戰百勝嗎?
沒有把握。
畢竟很多事情沒有發生之前,都是無法預測的。
......
李世民忽然想到華夏在艱苦時期提出來的“換家戰術”。
彼時,華夏和世界強國,毛熊國關系惡化。
毛熊國在邊境直接列兵百萬,要對華夏實施“外科手術式核打擊”
而當時的華夏核武器正處于發展階段,若是選擇正面直接對抗,無異于以卵擊石。
想到“換家戰術”,李世民忍不住拍手稱快。
華夏當時想到的辦法,是拉第三方,同為世界強國的漂亮國下場。
若是毛熊國真的要對華夏發動核打擊,華夏的軍隊將率先突破毛熊國邊境。
百姓則是隨后武裝遷徙至毛熊國境內,展開游擊戰。
反正那個時期的華夏百姓,人人皆兵,擅長游擊戰。
且華夏人嘛,地在哪里不是種呢?
種毛熊國的地,也不是不行。
同時,為了防止漂亮國趁火打劫,華夏會將把剩余的核武器投向漂亮國在亞太的軍事基地。
漂亮國被迫卷入沖突,不能獨善其身。
后來,漂亮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對毛熊國施壓。
最終,毛熊國放棄了核打擊計劃。
華夏甚至不費吹灰之力,就化解了一次滅國危機。
在李世民看來,“換家戰術”就是心理戰,也是妥妥的陽謀。
就是直接告訴對方,你要我死,我雖然弱小,也會不遺余力要你死。
李世民每每想起這個戰術,都會感嘆后人的智慧不容小覷。
而此時,李世民心中又生出一絲疑惑。
同樣是面對世界強國,不同的發展時期,不同的軍事實力,華夏又將如何應對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