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收綈布,等百姓都把地荒廢了,魯國只剩下織綈布這個產業之后,齊國所有人居然開始穿起了帛服!
而此時,齊國又禁止與魯國往來。
魯國可是沒人種地了,沒有糧食了啊!
最終,魯國的百姓在饑寒交迫之下,就只有歸附齊國了吧。
......
魯國的農民織的綈服沒有人買了,地也荒廢了。
魯國的糧倉也空了。
這個時候,魯國人有錢都買不來糧食。
于是,魯國人就想盡辦法買其他國家的糧食。
這個時候,就只剩下移民一個辦法。
于是乎,60%的魯國人和梁國人都移民到了齊國,去買便宜的糧食。
齊國和魯國梁國之間也不需要打仗了,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個陽謀的本質,是趨利避害。
因為綈服更掙錢,而去織綈服。
織綈服,是趨利。
因為糧食買不到而移民去齊國,是避害。
2000多年前的經濟戰,簡直是太厲害了!
......
李世民思索片刻,他覺得這個陽謀,還是有破解之法的。
如果魯國國君強行限制每個百姓賣布的量,保證一定的耕地量。
只要百姓不貪心,那就能既賺到齊國買布的錢,還能家家戶戶有余糧。
而在施行這個陽謀的時候,齊國有足夠的財力。
能高價、長期收購綈布的財力。
讓魯國所有人潛移默化接受只有織綈布才有錢賺,種地沒前途這個觀點。
這就讓這個陽謀變得無解。
最后,李世民感慨不已。
所以在任何時候,糧食才是生存之本。
只要有足夠的存量,就能應對各種風險。
......
洪武年間。
聽完整個陽謀,朱元璋不由得生出了幾分惆悵之意。
良久,他感慨道:
“管仲,不愧是千古名相。”
“腦子真好使,尤其是在經濟方面。”
“竟然能以這種方式,不戰而屈人之兵。”
越想,朱元璋的臉色越復雜。
他不由得嘆了一口氣。
怪不得天下的文人志士,都愛自比管仲樂毅。
大明怎么就沒出這么一個擅長經濟的大臣呢?
他感覺他們老朱家的人,個個經濟頭腦都不太行的樣子。
單單就一個大明寶鈔,雖然沒讓大明經濟直接崩盤,但也引發了嚴重的后果。
想到這里,朱元璋一臉期盼的看向他最驕傲的兒子朱標。
“標兒,大明寶鈔的制度,記得好好搞一下。”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