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早就命人遷徙三川、南陽、河東諸郡心向大秦之民,來日,秦國五郡人口六百萬,待天下一統,海晏河清,不出十年,人口至少翻三倍。”
“而且,秦國地處西陲,臨近月氏、林胡、樓煩、羌人,始皇帝在位時,曾有明詔,允北地軍團吸納樓煩、林胡為騎兵,以此對付匈奴人,收效頗豐。”
“秦國撤回關中之后,休養生息,與月氏、林胡、樓煩、羌人接洽、通商,共同對付匈奴人,彼此之間互通有無,未嘗不能吸納諸胡為己用。”
“老秦人、新秦人共同組成一個族群,那便是秦人,語、文字相同,他們才是秦國再度東出,一統天下的真正底蘊。”
俯瞰眾人,贏斐臉上充斥著自信,彷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我明白了。”
其它人還不太理解這番話,尉繚心中一片了然。
始皇帝時期,秦國相較于先昭襄王時期,秦人的凝聚力明顯減弱,外客占據了秦國朝堂,以至于天下歸一后,大秦重臣多為外客,老秦人、贏秦公室都沒有多少實際權力。
很明顯,秦公贏斐吸取了教訓,打算將秦國五郡做為一個整體共同發展,無論是老秦人,還是新秦人,又或者是林胡、樓煩、月氏等夷狄,只要他們愿意效忠秦國,那便是秦人。
在這個大前提下,秦國實行統一的語、文字、度量衡、貨幣等等,未來,隨著秦國不斷進軍關東,類似的舉措再向其它各郡推行,不再像始皇帝時期一樣遇到很大的阻礙。
這其中最核心的一點便是除了秦國五郡,天下分崩離析,戰火不止,黔首、庶民連牲畜都不如,他們才會意識到和平的來之不易,他們才會接受秦國的統治,真正服從秦、加入秦。
“孤知道,秦法嚴苛,秦制森然。”
注視著尉繚,贏斐表情認真道:“老秦人為了大秦付出了太多,新秦人接受不了秦法的束縛,孤希望新的秦國做到兩點,第一,承認并且尊重老秦人的付出,第二,安撫、善待新秦人,要做到這兩點,秦國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進行調整,秦法、秦制首當其沖。”
“國尉曾提出:兵者,以武為植,以文為種,武為表,文為里,審此二者,知勝負矣。孤深以為然,強國之道在于文、武分明,軍功封爵側重于武,須得有一個完整的培養、獎懲士人的制度。”
“其次,耕、織為治國之本,非五谷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富國強兵不外如是,秦國退守關中,主要以守御為主,必得側重于恢復生產。”
“君上英明。”
尉繚神情動容,他還真沒想到贏斐對自己提出的見解如此看重。
“秦國人才凋零,孤想請國尉主持秦法修繕事宜,就嚴苛處進行刪減,或者調整。”
提及此,贏斐十分誠摯的邀請道。
秦法源頭乃是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以李悝的《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進行制定,以先秦法家的性惡論為思想基礎,以重刑主義為其指導思想,規定了殊多種類的犯罪和相當嚴酷的刑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后,將秦律修訂,作為全國統一的法律頒行各地,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又修訂了秦朝的律令,秦法增加至600多條,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個方面。
修改秦法可是一個繁瑣工作,但又不能不做,新的秦法不單單是治理秦國的依憑,同樣是將來再度東出的支柱,一個帝國的根本,除了尉繚,他還真找不到一個合適的人選做這件事。
“蒙君上看重,老夫定會為秦國制定出一部新的律法。”
尉繚行了君臣之禮,接下了這一樁差事。
‘誒!!!’
尉旃臉上洋溢著喜色,他對于秦國,對于秦公的好感度已經拉滿,自然支持自己祖父出仕秦國。
“國尉長途跋涉,想來也累了,且先行回去歇息,養足精神,再行籌謀。”
“君上。”
正當贏斐準備安排人送尉繚祖孫出咸陽宮,尉繚連忙開口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