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委大院兒位于縣城的主街的西頭,是一處由數排紅磚紅瓦建造的平房構成的院落群。
雖說占地面積不小,但遠遠談不上氣派。
磚石外墻上的石灰標語在日頭下泛著白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農業學大寨”、“為人民服務”等大字在風雨的侵蝕下缺角少捺,讓陰山縣最高權力機關顯得有些破舊。
此時,大院外的兩扇破爛的大鐵門敞開著,門口還拴著幾輛騾馬車,栓馬的木樁早被騾馬韁繩磨出深深的凹槽。
不時有身穿滿是補丁汗衫的老漢老太太進出大院兒,也能看到身穿干部服的工作人員和赤腳漢子并肩同行,大家伙兒抽著旱煙說說笑笑,畫面倒也和諧。
看到這一幕,周衛國的心里忍不住有些感慨,還是這個時代風氣好啊。
就在周衛國心思電轉之際,吉普車已經開進了縣委大院兒,并在一排磚瓦房前停了下來。
“衛國同志,我們到了,下車吧!”詹西峰道。
剛從車上下來,周衛國的視線便被旁邊幾輛車子給吸引住了,尤其是那輛伏爾加3型轎車最是惹眼。
對于千禧年之后的國人來說,大家伙兒更多的是知道“巴彥喝來”伏特加,鮮有人知道伏爾加轎車。
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前華國官方高級公務用車大多使用伏爾加,省級政府、部隊軍級單位、中央大型企業等都配備有這個品牌的轎車,甚至于許多領導人的座駕都是伏爾加,一度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但更讓周衛國感到震驚的是車上懸掛的車牌,京字打頭,數字靠前,這可比車輛本身更能體現身份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