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一早,林啟明揣著滿腦子的想法沖進設計部,鉛筆在畫紙上“沙……沙…”飛,連小李進來送文件都沒察覺。
“林哥,你這是……”小李湊過去一看,猛地睜大了眼,手里的文件“啪……嗒”地掉在桌上。
圖紙上的積木塊奇形怪狀,卻透著種巧妙的對稱——單塊能折成戰車,車頭像只圓滾滾的小老虎,耳朵是凸起的圓點;
展開了又能變飛機,機翼上還藏著星星圖案,尾翼能左右擺動。
“兩款拼起來……”小李數著接口,手指在圖紙上點來點去,“能變摩托車、機器人,還能變小船?這也太神了吧!關節處的卡扣是活動的?”
“不止呢。”林啟明頭也沒抬,筆尖在紙上跳躍,留下一串流暢的線條,“十款湊齊,能拼出會跑的火車、會飛的城堡,甚至能拼出個小房子,門還能開,窗戶能摘下來當小桌子!”
開發部的人都圍了過來,小王摸著下巴:“這結構太復雜了,模具得重做,至少得三個月。”
“成本會漲不少,單塊售價可能要比普通積木貴五塊。”
小李皺著眉,指尖敲著計算器,“家長能接受嗎?”
林啟明放下筆,眼里閃著光,像似掉落的星星:“成本不怕,只要孩子玩得開心,覺得值,就會買。
你想啊,一組積木能當三組玩,一套頂三套,算下來其實更劃算。”
他拿起塊樣品木片,在手里掂了掂,“而且咱們用櫸木,安全環保,家長看得見誠意。”
圖紙改了十七遍,樣品做廢了三百多套。
最初的戰車總掉輪子,他就加了個隱形卡扣,在內部做了凹槽,試了二十種松緊度才滿意;
飛機的機翼總不平衡,他蹲在車間試了五十種角度,膝蓋都磨出了紅印,最后在機翼末端加了個小配重塊,終于能平穩“降落”在桌面上。
三個月后,“星變積木”系列終于定稿:首款粉藍相間的“星星號”,單組能變戰車(帶可轉動的履帶)、飛機(機翼能折疊)、小火箭(頂端有軟膠防撞頭);
第二款明黃色的“月亮號”,能變摩托車(車輪帶花紋)、小船(船底有防滑墊)、電話亭(門能開合);
兩款拼起來,能組合出帶翅膀的摩托車(機翼可拆卸)、會游水的飛機(機身能浮在水面)、甚至能變出只搖頭擺尾的小恐龍(脖子和尾巴都能轉動)。
每塊積木的角落,都刻著個小小的五角星,那是星星的專屬印記,用手摸能感覺到淺淺的凹陷。
上市前一個月,林啟明帶著團隊跑遍了城里的商場。
在兒童區搭起彩虹色的體驗臺,鋪著卡通圖案的地毯,放著星星的錄音:“快來試試會變魔術的積木呀!它能變小汽車,還能變小飛機,可厲害啦!”
他還在網上發起“解密新造型”活動,官微每天發一款基礎造型,配文“等你來解鎖更多魔法,說不定你的創意會被我們放進下一版說明書哦”。
寶媽群里炸開了鍋:“這個積木好神奇,我家娃試玩了一下,能安安靜靜玩一下午,不像別的玩具玩十分鐘就扔了!”
“求上市時間,已經列進購物車了!我家孩子說想要那個能變恐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