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北京城雖然不及江南地區高溫,但也是相當炎熱的。在沒有空調的時代,想要降低室內的溫度,便只能依靠冰塊。
雖然高大的乾清宮在冬日總是讓人覺得寒冷,但是這種室內高度遠過于尋常住宅的宮殿,在夏日卻比平常的小空間涼爽了許多。
如果再加上幾塊冰塊,那么上書房內反而有了些許涼意。不過看了一眼兩名內侍不停扇風的冰塊,朱由檢翻看著桌上的文件之余,不由向著呂琦隨意的發問道:“宮內的儲冰是不是不夠了?”
呂琦一如往日的恭順回道:“是的,陛下。因為今年漁業公司的擴展,還有一座化工廠的成立,需要冰塊的地方比去年增加了不少。為了保證這些地方不至于停產,不得不調撥了一部分宮內的儲冰。
不過7、8月份的休漁期已經到了,冰塊的需求減少了不少,因此今年的宮內儲冰還是能夠滿足宮內需求的。內務府已經在北直隸各個較大湖泊和水庫邊上修建冰庫,想來明年夏天應當不會再遇到冰塊緊缺的事了。”
朱由檢用鉛筆撓了撓頭,一到夏天,他就覺得頭上盤起的長發就像是一個蒸籠一樣,里面又熱又癢,很難讓人集中精神。這也使得進入7月后,他不自覺的減少了外出的行程。頭昏腦漲的在驕陽下行走,可解決不了什么問題。
在文件上劃了幾道線后,朱由檢換成了毛筆做了一個批示。剛剛登基的時候,他最煩的便是批閱這些奏章,不加標點且諸多典故,令他一篇奏章常常要揣摩一兩個小時,才能理解里面的涵義。
他那時才發覺,為什么天啟會把批閱奏折的權力交給內廷了。因為萬歷時期漫長的皇位繼承人戰爭,使得天啟幼時并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對于奏章上的這些用語,恐怕和他一樣深感為難。
而那些朝臣每日遞交上來的奏章,大多是之無物,內容空洞,但卻又臭又長的文字。天啟顯然不愿意,把自己有限的時間浪費在這些無用的奏章上,因此干脆把批閱奏章的權力交給了自己的親信近臣。
朱由檢則更近了一步,他把這些奏章的批閱權力重新交給了內閣,只保留了內廷的否決權。如此一來,一些無關緊要的或是瑣碎事務的奏章,在內閣就被攔了下來。他需要處理的事務,便成了內廷挑選出來的一些奏章,這極大的減少了他的日常麻煩,也給他留出了許多處理其他事務的時間。
不過到了今日,采用白話文、標點符號、從左向右書寫和添加了固定表格格式的奏章,開始成為送到崇禎面前最多的文件了。得益于去年秋季開始的,公文格式、書寫及用語正規化運動,使得崇禎現在終于可以有效率的自己閱讀這些公文,而不必再讓人替他講解奏章的內容涵義了。
公文書寫標準的推行,對于大明官僚來說,同樣有利有弊。有利之處在于,他們可以借助這些規定格式的公文,更好的掌握下屬各個部門的情況,減少被幕僚左右,被胥吏操縱欺騙的風險。
而弊端在于,一旦自己分管的事務出現了問題,再不能向以往一樣輕易的進行隱瞞掩蓋。最煩惱的,還是在于那班官和翰林院的詞臣。標準化的用語,使得官的彈劾文章變得索然無味,很難再引起士林的轟動,這極大的降低了官們的攻擊力。
而對于翰林院的詞臣們來說,他們存在的一個主要價值,便是替皇帝擬定旨意和詔書。換句話說,他們在翰林院除了熬資歷之外,便是學習怎么批示朝臣和地方官員的奏章,以協助皇帝在文字上的需要。
現在公務書寫制定了標準,也就意味著翰林院的作用被減弱了。而內閣從原本協助皇帝處理國事的秘書職能,也開始慢慢向在皇帝的領導下主持國政的方向轉化了。
內閣職能的這種轉變,也就使得非翰林不得入閣的潛規則開始崩解了。有地方主政經驗的官僚,顯然更容易進入到皇帝的視野之內。畢竟內閣從一個替皇帝出主意的機構,轉變為拿主意的機構,所需要的官僚類型必然是會有所改變的。
快速的處理了案上的幾份文件之后,朱由檢才有隙對著呂琦詢問道:“那件事的人選挑選的怎么樣了?”
雖然崇禎問的語焉不詳,但呂琦卻似乎毫無障礙的理解了皇帝想要問的是什么。他略一思索,便開口說道:“社會調查所經過了一個月的招募,初步確定了3個人選。一位是三年前來京的道士林元亨,現在借住在城西的萬壽觀內。此人會幾手戲法,號稱會煉石為銀,在京城很是迷惑了幾位大戶子弟。
不過在我們的調查下,發覺此人所謂煉石為銀的仙家手段,不過是一個騙局而已。此人外表不俗,對于道藏和其他雜學較為熟悉,語之中頗能迷惑人。”
朱由檢搖了搖頭說道:“那些女真人又不好道教,也沒聽說有喜歡煉丹的。阿敏這個人也不是好相與的,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幫他出出主意的謀士,而不是什么道士,讓他去恐怕不太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