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這種巨大的投入后,所能獲得的回報,也是極為驚人的。日產生鐵2.3噸的小高爐,只需要14個月就能收回所有的投資。當然這種高回報率,完全是建立在朝廷對于鐵路建設的不斷投入之下。
而不管是修建小高爐的技術,還是修建小高爐所需的耐火磚等物料,現在都在內府控制的工坊之下。想要加入到這個行業的商人和士紳,顯然也就必須自動的納入到,內府規劃下的工業體系之內。
在這個工業體系之內,加入者必須要按照內府制定的標準進行生產,也必須按照內府的要求收購原材料。可以說,加入者擁有的不過是投資建設工坊的產權,至于生產和經營上,都要根據體系的需求進行變更。
一旦離開了這個體系,這個工坊生產出來的產品,基本上很難被其他人所接受。畢竟在這種體系之下,每個工坊只是某個環節的加工商。除了內府之外,沒有人能夠完成從原材料到成品的整個制作過程。
即便是真的有人完全制作出了成品,也會因為成本高的無法同內府出產的產品競爭而破產。因此即便是鐵價不斷上漲,內府也還是毫不猶豫的向外界透露了,關于小高爐的一些生產能力,并開始對外授權修建新式小高爐。當然內府對于這些小高爐的造價都上浮了100%,以此抵消了在研發小高爐中,大量的資金投入。
鋼鐵煤炭業的發展,吸收了大量的從業人員。這些人員除了京畿左近的多余勞動力之外,最大的一個來源,還是來自于遼東的難民。
自從天啟年間,朝廷實施"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國策以來,從后金逃回大明的的遼民,就被攔截在山海關外了。其中身體強壯者被挑選出來充實遼西的軍隊,而老弱則被遼西將門充為軍屯的輔兵。
這種政策的實施,最終只造成了一個后果,遼西將門的實力急劇增長,漸漸有了軍閥化的趨勢。成為軍閥的條件,一是要有一支聽命于自己的軍隊;二是要有一塊能夠養活軍隊的根據地。
"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的政策實施之后,山海關外的區域等同于被人為的劃出了一個軍事管制區,而遼西將門成為了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從某一種方面來說,這一政策的實施,等同于是朝廷親手扶植了遼西將門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
而從另一方面來說,從后金千辛萬苦跑回大明的遼民,不僅沒有得到朝廷的幫助,反而成了這些遼西將領充實軍隊和用于屯田的奴隸。遼西將門實施的軍屯和女真人的包衣制其實沒有什么差別,相比起來也許還是做女真人的包衣舒服一些。
畢竟做遼西將領的奴隸,完全沒有翻身的機會。做女真人的包衣,還有機會去劫掠明人,從而改變自己的處境。因此遼人守遼土政策實施之后,從后金治下逃回遼西的漢人數目頓時大為減少了。
事實上,這一政策只有前半部分能夠勉強實施,而后半部分不過是糊弄下皇帝而已。不管是孫承宗還是袁崇煥這些主戰派,他們的進攻策略就是從廣寧城修建堡壘,想要一路修到沈陽城下。
遼西走廊雖然是一片適合于耕作的濱海平原,但是這里的土地已經大都被遼西將領們所占據,剩下的土地產出,連軍隊的口糧都解決不了,談什么修建堡壘群呢。因此最終還是要從關內調運大批的人手和物資到遼西。
不過這一政策隨著魏忠賢解除了袁崇煥的職務之后,就已經陷入了難以為繼的地步。畢竟這一政策實施的年頭還不久,遼西將領還沒有成為真正獨立的軍閥。而朝中大臣們也并不是完全都支持這一政策的,畢竟朝中大臣們也有各自的利益需求,不可能任由支持遼西將領的官員們占有整個國家結余的財源。
不過崇禎登基之后,并沒有全面清算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也就沒有讓東林黨人全面主持朝政,也就沒有如曾經的歷史一般,讓袁崇煥有機會玩什么五年平遼的把戲。
遼西將門失去了朝中官員的支持,接下去朝廷又廢除了遼人守遼土的政策,也就使得遼西將門的勢力并沒有如曾經歷史上一般,急劇膨脹起來。
而崇禎廢除了遼人守遼土之策,并極力遷移關外難民入關或是濟州島、臺灣島等地,不但極大的減輕了朝廷對于關外養人的負擔,還打擊了遼西將門軍閥化的趨勢。煤鐵業的發展,更是招募了大量遼民中的青壯,使得朝廷開始重新掌控了對于遼西軍隊的約束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