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敬殿內朱由檢正在和戶部郭允厚、笪繼良、霍維華三人商討政務,在經過了近一年的籌備之后,糧食局總算是初步進入了正規。
不過在這一年的籌建當中,笪繼良也發現了不少問題,于是向皇帝匯報道:“…從以上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如果糧價過高,北方的百姓就無法購買;但如果糧價過低,那么南方的農夫就不愿意種植糧食。
所以今日之問題,不在于南方產糧之多少,而在于北方百姓究竟能不能得到糧食。就臣以目前的狀況來看,如果想要南糧北運,就必須對糧食的價格進行補貼,否則就無法讓普通百姓購買到南方運來的糧食。
根據臣和糧食局官員們的計算,稻米的話每石要補貼三角五分,雜糧的話要補貼一角五分。以去年北運的一千五百萬石糧食計算,我們大概補貼了將近四百萬元的差價。扣除一百五十萬元的解運費,我們實際補貼了將近二百五十萬元,其中七成來自于商稅,三成來自于鹽稅補貼。
按照糧食局的官僚們計算,去年北運的糧食數量并沒有超過平均線,一般來說北運的糧食數量基本在二千萬石上下,如果遇到北方大災,則會上升為三千萬石。也就是說,我們每年補貼的糧食差價,大約在二百五十萬元到五百萬元之間…”
在笪繼良匯報完畢之后,郭允厚就說道:“按照戶部官員們的討論,想要解決北方的糧食缺口,最好還是大力興建北方各省的水利工程,提高北方的糧食產量,主要是小麥的產量。另外便是推廣玉米、土豆、紅薯等雜糧。
土豆適合于北方山區和甘陜地區的氣候,而玉米、紅薯耐干旱,最重要的是玉米秸稈可以喂養大型牲口,而紅薯的藤蔓不僅可以用于飼養家畜,還能讓人食用。如果能夠在北地多收獲一石糧食,就相當于在南方收獲了五、六石糧食…”
朱由檢聽完了兩人的匯報之后,不由點了點頭說道:“就糧食生產這部分來說,你們兩人倒是講的不錯。不管怎么開拓南方的耕地,都不如保證北方的糧食生產。
當然,我們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通過提高北方農戶的收入,來解決南北糧食差價的問題。比如發展北方的手工業或是種棉產業等等。笪繼良你回去之后,重新擬定一個北方糧食種植計劃,還有北方植棉規劃出來…”
待到郭允厚、笪繼良兩人退下之后,沒有多說什么的霍維華才向崇禎勸諫道:“陛下,今日南方糧食生產不足,終究還是糧棉爭田和糧桑爭田上。
棉花我們還可以用北方大規模種植棉花,或是海外種植棉花以打壓南方的棉田。但桑田就不一樣了,除了南方之外,似乎就沒有比江南生絲品質更好的地方了。即便現在湖廣兩地不斷拓展沼澤地,當地百姓種植桑樹和稻棉的,也是三七開而已。
因此,臣以為,想要保證南方糧食的產量,光是保護糧價是不夠的,還需要打擊生絲的價格,讓這些南方農戶們覺得種植桑樹無利可圖才行…”
霍維華的建議雖然頗有道理,但是崇禎卻沒有表態。畢竟現在生絲貿易正是內務府最大的進項,而鄭芝龍等海商及南方的士紳也不會放棄來自于生絲貿易的利潤。
不過郭允厚、笪繼良兩人提出的,恢復北方農業生產,在眼下氣候不利的狀態下,以雜糧取代小麥成為北方的糧食主項,還是被崇禎聽進去了。原本已經在各地有些基礎的玉米、土豆、紅薯種植,成為了崇禎四年推廣的北方糧食主要種植作物。
而在京城的另一邊,戶部官員們終于聽到了關于柬埔寨的糧食發展計劃,于是郭允厚、笪繼良等戶部官員立刻上書崇禎,認為這個駐扎于柬埔寨的經濟發展計劃署,應當由戶部派出官員進行管理才是。
此前爭吵的昏天黑地的禮部和**衙門,在戶部官員發出了異議之后,迅速達成了和解。決定了雙方共同委派官員管理,這個駐扎于柬埔寨的經濟發展計劃署。
前來京城向大明輸誠的柬埔寨各方使者,也在禮部和**衙門的共同壓迫下,終于認同了大明對他們的調解方案。
柬埔寨的王位歸屬于波尼.奴,烏迭親王擁有王國攝政的權力,吉.哲塔二世的兒子擁有王位的繼承權。三方要在大明使者的見證下起誓,互相再不攻擊。
為了保證柬埔寨不發生內亂,大明將會在柬埔寨的王都烏東設立一個衙門,以調節三方之間出現的矛盾。對三方勢力的劃分進行確認,以防止三方出現新的矛盾。
柬埔寨國內的三方代表還向大明進行了宣誓,表示他們只服從于大明一個宗主國,任何向外援引其他勢力進入柬埔寨的行為,都將會受到上天和大明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