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州島南端的西歸浦港,這個原本只是一個小漁村的港口,在東海巡閱府三年來的大力建設下,已經成為了一個人口上萬的繁榮城鎮。
在這個新城鎮里,本地的原住民大概有千余人,東海巡閱府的官兵和家屬大約超過了3千人,從山東等地移民過來的漁民約2千人,還有3、4千人則是被強制遷移而來的流放家族,河南、山東的士族,遼東的豪強大戶,還有一些犯了罪的流放犯人。
濟州島是一個火山噴發造成的島嶼,所以越是往島中間深入,地勢便越高。島上大部分地區都是天然的草場,因此曾經是元朝用來放牧馬匹的海上馬場。
元亡之后,此地雖然歸入了**,但是**糟糕的造船技術,使得濟州島的發展比之元朝時也好不了多少,只是在島的北面設立了兩個縣,其他地方基本屬于放任自流的狀態。
當濟州島被大明取回之后,將此地視為監控**、日本的基地,并作為前往**、庫頁島、廟街、千島群島等北方領土的中轉港,還有東海漁業的加工港后,濟州島的北、南、東三地就遷入了大量的移民,并加強了對于整個島嶼的控制力度。
因此,現在的大明商人或是漁船抵達濟州島的任何一處,都能聽到熟悉的鄉音,和回到國內沒有什么兩樣。不過距離熱鬧的西歸浦港西北三里外,在一片森林附近空地上修建的軍營內,上千的士兵正在軍官的命令下操練著,還有一些士兵則被分成了無數個小組,在附近森林內砍伐樹木,運輸樹木,加工并修建新的營房。
在這處軍營靠東北面的一處原木制作成的長屋內,盧象升正召集著這只軍隊的連以上軍官討論著,關于葉雨軒派人送來的,李晨芳等人對日本軍隊的作戰記錄及他們對于日本軍民的印象評價。
身為這只實驗性質的濟州府第一步兵團主官,盧象升對于這只新建成的軍隊將士素質還是很滿意的。這只部隊的普通士兵都是最起碼經歷過一次戰爭的老兵,而除了極少數的軍官外,大多數軍官都來自于陸軍軍官學校的畢業生。對于擔任過陸軍軍官學校教官的盧象升來說,指揮這只部隊就和向自己的學生下令一樣,完全沒有什么陌生感。
由于這只軍隊的第一次任務就是跨海作戰,為了能夠減輕后勤負擔,軍隊的各級編制也就進行了一定的壓縮,這使得士官的比例在軍隊中接近了一半。
比如步兵營就從750人編制壓縮到了550人,整個步兵團由兩個步兵營、一個騎兵營、一個六門火炮編制的炮兵連組成。理論上,這只部隊還應當配備400噸以上的專屬運輸船10艘,不過因為運力的不足,只能給他們配備了3艘專屬的運輸船。
除了四海營出身的齊祖光少校對于船只的配備問題一直存在疑問,包括盧象升等人在內的軍官倒是沒覺得這是一個大問題。
他們這只部隊自八月中旬從天津塘沽出發,十天后抵達了濟州島西歸浦港,這段短短的航程讓半數以上第一次出海的士兵感到疲憊不堪,而據那些四海營出身的士兵說,這趟航行還算是比較風平浪靜的。
抵達濟州島西歸浦港后的第一次裝卸物資下船,立刻教育了盧象升等人,部隊專屬船只和雇傭船只裝卸物資的區別。作為部隊直接管理的專屬船只,知道哪些物資是需要優先上岸,以便上岸部隊能夠快速的形成戰斗能力,哪些物資是危險品不能胡亂的堆積在一起,而對于那些雇傭的船只來說,他們根本不在意這些。
光是為了分開整理上岸的物資裝備,第一步兵團就足足浪費了三日的時間。盧象升只能慶幸這只船隊并沒有一直開向日本,否則光是他們上岸整理物資的時間,都足夠敵人組織起人手將他們趕下海去了。
受到教育的盧象升一邊像東海巡閱府要求專屬的運輸船,一邊任命了齊祖光作為聯絡管理運輸船隊的官員,以確保步兵團和運輸船隊之間能夠保持有效的溝通。
在西歸浦待了將近半個月,第一步兵團的將士終于完全恢復了過來,剛剛從軍校畢業不久的年輕士官們,都抱著建功立業的渴望,他們自然不愿意繼續呆在西歸浦吃海鮮曬太陽,作為部隊主官的盧象升已經接到了不下數十封的請戰書。
由于日本列島上的局勢還不夠明朗,盧象升只能用訓練、伐木、修建營房來消耗這些年輕人的精力,并不能告訴他們確切的出兵時間和用兵對象。
不過隨著他受到葉雨軒轉送來的這些作戰記錄和信件,盧象升終于開始進行戰前動員,及向部下們介紹他們將要對付的是些什么敵人了。
當副官周恒念完了所有的文件和信件之后,盧象升便對著部下們問道:“這是巡閱府轉遞過來的,關于李晨芳、李五郎等人在大阪城之戰中的作戰記錄,還有他們對于這城戰爭的評價和檢討。你們聽完了之后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