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關內方是漫天飄雪的時候,距離北京七、八千里的寧古塔已經成了一個冰雪世界。除了海浪河南側的寧古塔土城內尚有幾分人氣外,城外就像是一個已經失去生機的世界了。
寧古塔東、北、西三面數里外都是山脈丘陵的地形,唯有近城附近和南面是大片的平原,但是在這個季節里,除了皚皚白雪之外,其他什么景致也看不到。平原上的積雪常常超過了一人多深,除了使用爬犁之外,人們根本難以出門,只能躲在家中貓冬。
當然,即便是有爬犁可用,也沒人愿意在這個季節出門,除非是收到了來自沈陽的軍令。寧古塔雖然號稱是建州女真的發源之地,但這里實在是沒有多少女真人,倒是在東面的山林之內有著許多東海渥集部的生女真人。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諸部時,就曾經命額亦都率兵千人,討伐這一地區的東海渥集部,以抓捕生女真人補充建州女真的人力。當東海渥集部退向了東面自然條件更為惡劣的叢山之中后,努爾哈赤便在寧古塔修建了這座小城,用以監視東海渥集部的動靜。
到了1625年小城初步成型之后,努爾哈赤又令鑲藍旗牛錄額真興佳駐守此地,將寧古塔作為了后金東面的邊防重鎮,也是后金進攻東海渥集部的據點。
在黃臺吉登基之后,寧古塔和北面相距六百里的三姓,和南面相距近六百里的琿春,三座邊境小城就成了封鎖東海渥集部西進的第一道防線。
雖說這里的地理位置及其要緊,但是限于后金貧乏的人力資源,居中策應南北兩路的寧古塔也不過才駐扎了六百戰兵,城內的居民不過1500人上下。而北面的三姓和南面的琿春,戰兵都只有300人,居民不過五、六百人。
當然,對于部族之間極為分散且沒有統一指揮的東海渥集部來說,這些人馬已經是相當雄厚的兵力了。再加上沒有鎧甲,又少鐵器的生女真人,上陣時只是依靠自身的蠻勇,并無指揮和軍紀。一旦讓后金軍守住了第一波進攻,接下來便是生女真人的大舉潰散了。
這里的后金將士已經習慣了這些生女真人雜亂無章的進攻,也知道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去擊敗他們,因此倒是并不擔心生女真人來進攻自己。
不過從努爾哈赤時期開始的對東海渥集部的掃蕩,已經將附近平原上居住的生女真部族完全清除掉了,現存的東海渥集部都是居住在環境更為惡劣的深山和濱海山脈之中。
生產力低下的生女真人,在其他季節需要蓄積部族所需的食物,而在漫長的冬季他們又缺乏足夠的保暖裝備和食物跨越數百里的距離,集結人馬并進攻邊境上的后金軍隊。
因此寧古塔、三姓、琿春已經多年沒有受到生女真人的主動進攻了,駐扎在這三座小城的女真將士除了抱怨這里的冬天太過寒冷和無趣之外,倒也把這里當做了難得的休養之地。畢竟在沈陽附近的女真將士可是年年都要被征發作戰,難以空閑下來的。
而且,從黃臺吉登基后金大汗以來,進一步加強了沈陽的都城地位,將各處的女真人都遷移到了沈陽附近地區,以便加強管控。使得距離沈陽一千四、五百里的寧古塔地區,弱化了作為邊防重鎮的職能。
在對待生女真的政策上,黃臺吉同努爾哈赤又有所不同。努爾哈赤秉持的是,若是不能為我所用,就盡皆鏟除的武力政策。而黃臺吉則更喜歡用政治和貿易引誘這些生女真人出山,以軍事打擊為輔助。
如此一來,寧古塔便開始由軍事重鎮向著邊疆各族貿易交流市場的方向發展了。寧古塔雖然是苦寒之地,但是這里出產的貂皮和人參,卻是遼東第一的。特別是東海渥集部的生女真人手中,他們所處的居住地更是有著豐富的皮毛獸資源和人參資源。
原本每年10月-12月,便是寧古塔、三姓等地的貿易季節,而后金也會象征性的收取這些前來交易部族的稅金和貢品,以表示這些部族已經向后金臣服了。雖然這只是一個拙劣的小花招,但是對于淳樸的生女真人來說,卻是極為有效的策略。
許多部族前來交易,只是為了獲取必須的生活用品,以維持部族的生計,但是在后金的宣傳下,這些部族卻成了投靠后金的**。那些和后金勢不兩立的部族很快便疏遠了這些前來交易的部族,甚至還釀成了部族之間的戰爭。
后金僅僅放開了一些貿易,并制造了一些流,就讓東海渥集部的生女真部族之間出現了明顯的裂痕,使得一些生女真部族不得不向后金靠攏。如果這樣的情況再繼續下去,很快東海渥集部就將不復存在,溫和的部族將會接受后金的統治,強硬的部族將會向北遷移,更加遠離后金占據的地區。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同樣還是天氣一年比一年寒冷的變化,使得這些生產力落后的生女真人不得不更依賴于同后金的交易,才能讓部族存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