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趙一瑋要求他們開始互相揭發之后,遼西將門這個大團體終于開始崩塌了。當一個被迫背叛了自己的小團體之后,他很快就會變得比任何人都希望這個團體盡快倒塌,以防止自己被團體報復。
在連續的拆分部隊和肅反之后,遼西將門對于手下士兵的控制力已經是極為低微了。因此趙一瑋很容易就找到了第一個背叛者,崇禎四年的冬季對于遼西諸軍來說是一個格外寒冷的冬天。
遼西走廊包括山海關,有百姓100余萬,地方駐守部隊5萬余人,野戰軍3.5萬人。在趙一瑋等人的努力下,抓出了私通后金的百姓奸細5萬余人,軍中奸細近萬人,軍中幾乎達到了每9人就有一人是后金奸細的地步。
然而,這一次卻沒有那個武臣敢跑到趙一瑋面前去抗議,就連滿桂都躲的錦州遠遠的,不樂意去招惹這個喪門星。因為現在大家都人人自危,不敢相信自己的部下中沒有趙一瑋的情報員。
**謀部肅反時,倒是有不少軍官敢私下里說些怪話。但是今日敢在私下發牢騷,說什么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軍官,第二天就被請去趙一瑋的衙門問話了,有很多人就這么一去不復返了。
軍中的氣息變得異常緊張,現在已經沒有什么人敢說后金的好話,也全然忘卻了小團體的利益,極力向著軍校出身的軍官團靠攏。在趙一瑋的衙門里,也只有這些天子門生的軍校軍官們,敢要求趙一瑋放人和維護自己的部下。
當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向錦衣衛低頭的,副將張存仁、劉天祿終于忍受不了錦衣衛的高壓政策,他們也的確協助了祖大春將紅衣大炮運出了城,只是不知道這紅衣大炮會被送去后金。
當趙一瑋開始觸及他們的部下親信后,兩人借口巡視大凌河堡,在崇禎五年二月二十二日,帶著上百親兵逃過了大凌河。張存仁、劉天祿原本是打算挾持著大凌河堡的軍民一起投奔后金的,不過被守軍識破后擊退了他們的奪堡計劃。
張存仁、劉天祿退走之后,守軍便立刻將兩人的動向傳給了錦州城,錦州的軍政長官都非常震驚。劉天祿倒也罷了,不過是個庸碌之輩,這張存仁可是被皇帝親自夸獎過的將領,他甚至馬上就要接任第二野戰軍第四師的師長,這樣的將領逃去后金,對于錦州和大明來說都是一個損失。
更讓人擔憂的是,張存仁、劉天祿對于錦州城防和正在城外修建的棱堡方案都很熟悉,這無疑是給后金送去了一個大禮。錦州軍政官員第一次向趙一瑋公開發難,聲稱要就此事向皇帝上書,并要求錦衣衛暫停軍民的奸細甄別工作。
趙一瑋雖然臉色難看的同意了這些軍政官員的要求,卻并不認為自己的辦案方式有問題。他認為張存仁、劉天祿的逃亡已經證明了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軍隊內部的奸細終于忍不住露出了真面目,逃回了后金。為此他親自前往了大凌河堡,通過對堡中守軍的問話,寫成了一篇詳細報告送往了京城。
后金天聰六年二月二十七日,黃臺吉帶領眾貝勒親自出沈陽城迎接張存仁、劉天祿等明國叛將。
看到張存仁、劉天祿等明國叛將滾鞍落馬跪于道旁,黃臺吉趕緊快步上前扶起眾人說道:“將軍投我,這是上天在庇佑我后金國啊。
皇帝雖然英銳過人,但畢竟年少而氣盛,如各位將軍這等賢才都不能相容,又何以令天下臣民心服?縱容家奴輕慢軍中勇士,我看這不是什么好事啊。
各位將軍既然赤心來投,不知可有什么要向我進的嗎?”
在黃臺吉和一干貝勒的目光逼迫下,劉天祿趴在地上完全說不出話來,張存仁倒是還能冷靜的思考了片刻,方才回道:“汗王英明睿智,本不需下臣多。
不過下臣久居錦州,倒是對于錦州城防略有所得。下臣以為,汗王若是不盡快出兵錦州,一旦錦州外圍的棱堡工事完成,恐怕今后汗王就難以再看到錦州的城墻了…